一朵石斛花,一片振兴景
走进周村的“石斛花开”共富工坊,成千上万株铁皮石斛正值盛花期,嫩黄色的花朵簇拥在翠绿的茎秆间,散发着淡淡清香。20多个工人穿梭其间,指尖飞快捻动,摘取一朵朵饱满的石斛花投进竹篮。
15年前,温州人吴纪贤初次来到这里,心中便埋下了打造种植园的种子。但彼时的周村,田地闲置、产业薄弱,只有散落的民居与青山相伴。但也正因这片“空白地”,让发展铁皮石斛产业成为可能。
上世纪90年代,铁皮石斛的市场需求上涨。随着种植队伍壮大,产业逐步成型。出身中医世家的吴纪贤意识到,产业的扩张必然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最终拼的是质量。为了种出接近野生天然状态的铁皮石斛,他走访了江西、福建、湖南、广西、广东、云南等地,最后,来到了周村。
第一感觉告诉吴纪贤,周村是一个种植铁皮石斛的好地方。他查阅了龙泉历年的气象资料,向有关专家了解当地的土壤、水质、空气状况,所有条件都合乎铁皮石斛的生长。做足功课后,吴纪贤下定决心,在周村建立种植基地。
2010年,吴纪贤创办了唯珍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铁皮石斛的种植、研发、加工和销售。他带领团队开发出铁皮石斛花茶、鲜条、枫斗、微粉、石斛酒等系列产品,并成功打造了一个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链条。经过多年的发展,唯珍堂不仅从传统的种植基地转型为集种植、加工、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开放式采摘基地,还将农业与旅游融合,形成全新的休闲养生旅游体验。
如今,每逢节假日,游客便纷至沓来。去年,基地产值超过50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5万元,吸引游客逾5万人次,周边的10多家民宿、农家乐、水果采摘区也跟着繁荣,经营收入超过500万元。
但吴纪贤知道,单靠一个自然村的力量,无法撑起强大的产业。随着周村、下樟、岩后的合并,乡村发展迈入了新阶段。在他看来,白云村的诞生,不只是简单的规模调整,更是资源、产业的联动和集聚,“发展形成了合力,迈出了产业融合与资源共享的重要一步。”
“要推动特色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优化乡村发展模式是关键。”西街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街道正着手整合唯珍堂铁皮石斛文化园、下樟古村、绍翁书院、云水亲子乐园等文旅资源,打造“白云山居图”共富产业带,“通过线路串联、品牌共塑,提升文旅吸引力,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力建设以研学体验、文化旅游、产业拓展等为一体的城市最美后花园。”
从“匆匆而过”到“停下脚步”
一大早,村民郑荣汉就在自家的“临光舍”农家乐里忙碌开了。因背靠白云岩景区,村里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客流,农家乐生意也随之红火,短短几年间就发展到了6家。
5年前,郑荣汉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下樟经营农家乐。本以为靠着这片美丽的风景能很快挣到钱,没想到,虽然村子紧邻景区,但大部分游客只是匆匆吃顿饭就离开了。旅游业态不完善,导致游客停留的时间短,消费就很有限。年轻的郑荣汉为此焦虑,甚至一度动摇。
“光靠自然景色撑不起整个村子的未来,‘面子’做得好,‘里子’也得跟上。”白云村党总支副书记叶慧平在一次村民大会上如是说。在他看来,白云岩的客流只是短期“输血”,要让村子有持久的吸引力,就必须从服务和业态入手,创造独特的乡村体验。
变化出现在2024年。随着西街示范片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建设等项目的推进,下樟得以焕发新生。郑荣汉发现,村里来了不少修缮古建筑的工匠,原本破败的古民居恢复了昔日的样貌,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损毁的灰寮被改造成星空营地,具有野餐、研学、婚纱摄影等复合功能;乡村茶咖与溪边咖啡等特色空间设计保留了古村的传统韵味,并巧妙融入现代休闲元素,形成历史与时尚交融的独特场域。
“今后可就不一样了。”郑荣汉指着村里新翻修的游步道说,游客吃完饭,可以沿着这条路慢慢逛,“等咖啡馆开业了,还能在那儿消磨时间,大家肯定不会吃完饭就急着回城了。”
随着三村合并,村里的旅游资源也得以整合。街道强村公司支持扩建的“龙潭居”民宿与“临光舍”相距不远,双方还达成了合作:“龙潭居”提供住宿,“临光舍”负责餐饮,形成业态互补。如此一来,下樟就不再是游客匆匆而过的“陪衬村”,今后,游客会愿意在此停下脚步,在溪畔品一杯咖啡,在百年老屋里住上一晚,在星空营地仰望璀璨星河。
在郑荣汉看来,行政区划调整后,避免了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提升了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一系列变化让我们这些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也更有干劲了”。
“绍翁文化”塑造文旅新范式
最近,岩后迎来了一群穿着汉服的“小学生诗人”。他们在讲解员叶俊的带领下,漫步在古村石径上,吟诵着叶绍翁的经典诗句,仿佛展开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岩后距龙泉市区只有9公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叶绍翁的故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名句,灵感便来源于这里。村里保留着“石林世家”、洗笔池旧址、研墨塘旧址等丰富的人文古迹,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近年来,西街街道深入挖掘绍翁文化,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推进环境修复、村庄整治,使岩后的面貌焕然一新。随着“绍翁书院”提升工程的实施,岩后开始打造以“耕读文化”为主题的研学基地。
书院里,叶绍翁的生平事迹、诗作集锦等被精心陈列,游客可以在这里沉浸式感受诗人的创作心境。村民叶俊是书院的讲解员,每当有研学团队到来,他都会身着传统服饰,生动讲述叶绍翁的故事。“小时候我听老人说,叶绍翁的童年就是在这个村里度过的。现在,我们把历史故事编辑成研学课程,让孩子们在行走的课堂中品读中国传统文化。”
以绍翁文化为核心,结合丰富的农耕、宋韵文化,西街街道针对不同年龄段推出了“诗里诗外读绍翁”“走进绍翁故里,跟着课本游西街”等路线,将诗人的生平与诗作融合进现代教育体系,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体验形式,打破了知识的单一传递,激发了更多思考与互动。去年以来,已吸引近6000人次前来开展“诗意研学”。
随着研学活动日趋高端化、定制化与专业化,西街街道在继续深化绍翁文化的研究与挖掘中,还创新性地引入“梵若山居”——一个集文化体验与艺术创作于一体的综合场所,承接来自杭州、上海、北京等地的高端研学客户。这里环境雅致、气氛宁静,提供了理想的文化沉浸空间。
在“梵若山居”,青瓷烧制、茶叶炒制、插花艺术等课程深受欢迎。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研学内容,也增强了岩后研学品牌的专业性与吸引力。
“在布局产业时,周村、下樟、岩后因地制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共富产业带,而集聚效应促使村庄之间从竞争走向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的经济活力。”西街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村民的思想和行动,也不再局限于各自的土地,转而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以山水为底、产业为笔、人文为魂,西街的这幅“白云山居图”中,既有文化传承的独特魅力,也有产业兴旺的蓬勃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