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丽水,异宠正走进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活。
那些曾令人避之不及的动物,蜥蜴、蛇、蝎子、蜘蛛等,如今成了许多人的“奇妙朋友”。它们居住在房间角落、书桌一侧,一个比纸巾盒稍大的空间,就能安放一个“动物世界”。
异宠的普及,带来了人们对宠物认知的改变。社交媒体上,这些小生灵的日常视频常常成为爆款,收获的不仅是猎奇的目光,还有独特的治愈感。
与此同时,异宠也催生出一批新职业。异宠店主、群主、繁育者和专科医生等角色的涌现,为这些不寻常的伙伴提供了专业的护理和支持,也令养宠群体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构建出一个独特的兴趣生态圈。
对年轻人而言,养异宠既是消遣,也是自我接纳的方式、打破常规的勇气和自我疗愈的过程。它们不仅是宠物,更是探索内心的一个窗口。
桌角的“神奇动物”
卢奕欢的卧室,像个小小的“异宠王国”。
大型置物架上摆满了一个个玻璃箱。每个箱子里,都生活着不同的异宠:两只鬣狮蜥趴在木头上“晒背”,粉色豹纹守宫瞪着大眼凝视周围的世界,色彩斑斓的玉米蛇在箱角蜿蜒前行……
“我只是初入坑的‘萌新’。”这个“00后”姑娘笑着告诉记者,她原本对爬行动物有着本能的恐惧,一年前,她在大学同学家第一次看到满屋的爬行动物,“既震撼又害怕”。当时,她对异宠的了解“几乎为零”,甚至不敢靠近它们。
“我的同学从事异宠繁育很久了,在他的邀请下,我鼓起勇气近距离观察了守宫、玉米蛇和蜥蜴,亲手摸了摸一只小守宫。”那一刻,卢奕欢的心态发生了转变,“我发现它们并没有想象中可怕,相反,它们平静、稳定、呆萌,带有一种奇特的魅力。”
没多久,她收到了同学赠送的“人生第一只异宠”——一条通体粉色的豹纹守宫,从此开启了“奇妙异宠之旅”。一年来,卢奕欢的“异宠朋友圈”不断扩容,陆续增添了睫角守宫、鬣狮蜥、玉米蛇等,“以前害怕,现在每天从早‘盘’到晚。”
与卢奕欢不同,即将升大二的叶宁凯是资深异宠玩家。这个长相斯文的年轻人,饲养异宠已有8年,目前的“心头好”是蝎子和捕鸟蛛。放假在家时,他会盯着玻璃箱,沉醉地观察这些动物的举动。
“我的第一只异宠是一条玉米蛇,是读初一时收到的礼物。”叶宁凯从小就特别喜欢动物,总是很耐心地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习性。父母尊重他的爱好,一直支持他饲养异宠,“我在外读书的时候,爸妈还帮我喂虫、调温。”
从最初的恐惧、不理解,到如今的喜爱、欣赏,年轻人对异宠的态度转变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他们在微信、QQ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建起聊天群,分享饲养心得、为新玩家答疑解惑。而在哔哩哔哩、抖音、小红书等视频平台上,总能看到异宠爱好者发布的异宠照片、视频收获大量评论和点赞。据《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全国异宠饲养人数已达1707万人,其中,龟、蛇、守宫成为最受欢迎的三大爬宠。
异宠的兴起,是宠物行业的一次变革,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与众不同”的不断接纳与包容。这些小小的、冷门的宠物,正在向人们展示另一个更加丰富、多元化的世界。
青年的“宠物疗法”
“Z世代”正在用异宠重新定义“宠物陪伴”的价值。
当传统的猫狗饲养者还在疑惑“为什么要养这些奇奇怪怪的动物”时,年轻人已经在这群“另类伙伴”身上找到了独特的慰藉。每天下班后,卢奕欢总会在“动物王国”里待好一会儿,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粉色豹纹守宫喜欢静静趴着,享受灯光的暖照,通体像铺了一层金纱;玉米蛇则总是潜伏在角落,不动声色地观察分析猎物,出击动作迅猛而精准。这些带着神秘感的场景,最吸引异宠爱好者的目光。
年轻人养这些动物,未必尽是猎奇。“养守宫挺容易的,每两天喂食一次。玉米蛇则是一周喂食一次,不费力。”卢奕欢说,与养猫狗相比,异宠是更省心的选择。猫狗需要长时间陪伴,甚至可能因为分离焦虑而破坏家具,而异宠很安稳,不会因为饲主长时间不在而影响情绪,无需频繁互动。对于忙碌的年轻人来说,异宠提供了一种“陪伴但不打扰”的完美平衡。
与传统宠物相比,异宠需要的活动空间更小,饲养成本也更低。以守宫为例,只要一个40厘米×50厘米的小空间就能创造出舒适的生长环境,最贵的支出通常是购买异宠及饲养箱的费用,后续的食物开销一年仅需100元左右。这种“低成本情感寄托”,无疑迎合了年轻人对于简约生活的渴望。
叶宁凯对异宠的喜爱,则更像是一场探索。他曾亲眼观察过蜘蛛捕食、蝎子蜕皮。当他分享这些异宠的照片和视频时,朋友们最初会觉得有些“怪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慢慢被吸引,甚至有人私信他,表示“想入坑”。“其实发这些并不是为了彰显个性,而是觉得它们真的很特别、很可爱。当自己的爱好被别人欣赏甚至模仿的时候,内心自然会产生一种被接纳的安全感。”叶宁凯说。
与猫狗的热情、通人性不同,异宠往往“慢热”“不主动”。对年轻人来说,它们的生活节奏和态度,似乎更容易产生共鸣。有人说,在为异宠搭建理想生态缸的过程中“学会了平心静气”,也有人在照顾这些宠物时“看到了不愿随波逐流的自己”。
把爱好“玩”成事业
有人单纯爱养异宠,有人则把热爱变成了事业。
“95后”的张凯翔,就是异宠潮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自小热爱动物的他,曾饲养过乌龟、蜥蜴和寄居蟹等,尽管家人不理解,朋友也认为他“不务正业”,但张凯翔始终乐在其中。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丽水,继续与这些小动物为伴。今年4月,张凯翔投身直播行业,在线上普及“陆生寄居蟹”的饲养知识。
“陆生寄居蟹的有趣之处在于外壳五彩斑斓,能更换‘房子’,夜晚特别活跃……”张凯翔的直播,每天超过2小时,详细讲解养蟹所需的适宜温度、湿度及饲料搭配,同时回答观众提问。每只寄居蟹的售价在8元至11元之间,日销一两千单,有时甚至“爆单”到来不及打包发货。
陆生寄居蟹体型小巧、饲养简单,深得年轻人的喜爱。据张凯翔观察,在丽水,至少有60家商户通过抖音等平台售卖寄居蟹,其中不少人和他一样,从爱好者转型为创业者,借助直播平台实现了可观的收入。
在缙云仙都景区里,“千鹦鸟舍”也在异宠潮中崭露头角。在这个占地200多亩的鹦鹉主题生态乐园里,饲养着国内外40多个品种的3000多只鹦鹉。创始人朱姜蓓从海外留学归来后,选择回到家乡养鹦鹉,不仅为游客提供观赏与研究平台,还开设了专门的动物医院,承担起鹦鹉日常救治以及野生动物救助的工作。
如今,朱姜蓓的团队已经发展出一个专业化的群体,包括饲养员、育雏师、驯导师、异宠兽医等,致力于养育幼鸟、人工干预濒死雏鸟、鹦鹉驯导、鹦鹉喂食、鸟类科研、野生动物救助等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鹦鹉的繁育存活率大幅提高。在朱姜蓓看来,“千鹦鸟舍”不仅是生态乐园,更是文化交流空间,“让更多人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
年轻人对异宠的热爱与坚持,创造出崭新的行业,也形成了文化多样性的表征。他们用个性与创造力证明:每一个独特的兴趣爱好,都能在恰当的时机与方式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