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他的想法与父亲并非没有分歧,甚至曾“吵到不能同桌吃饭”,但创新的决心最终压倒求稳的顾虑。锯力煌开始了颠覆传统的十年研发之路。
“要做到标准化,就要通配生产。”李斌胜说,锯力煌用做汽车的标准来研发标准化带锯床,几乎是全数更换生产设备,200多万元的激光切割机一口气买了3台,20多名研发人员扎进实验室埋头苦干,为的就是从源头开始就精准把控,实现标准化生产。目前,锯力煌是国内锯床行业唯一实现零件100%通配的企业。
2019年锯力煌第一台完全标准化生产的带锯床面世了。这款名为“锯匠1.0”的新产品,寓意以匠心和匠造重新定义锯切。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其搭载的“锯匠”AI全智能锯切系统1.0堪称“破局利器”。系统中的EHA精密液控技术可大幅提高切割效率和精度,绝活是可以切割硬度高、韧性强、极易黏刀的高温合金。
EHA技术通过数学建模算法,将锯切精度控制在十微米级,较传统液压系统提升1000倍。与此同时,它可以精准控制锯切环境过程中的各种参数,每一毫秒计算一次,检测锯带上每一个锯齿的受力状态,实时调节进给,让锯齿始终保持在最佳的压力状态,以最小磨损实现最快锯切,大幅度提高锯条寿命。“有了这个‘AI大脑’,新的带锯床无论是效率还是使用寿命,一台抵得上3台。”李斌胜介绍。
在锯力煌的锯博物馆,记者见到了这台银灰色的“大家伙”,并体验了智能锯切:只需在显示屏上选择材质、形状、直径、尺寸和条数,按下启动键后,锯床就自动开始切割。不到一分钟,直径100毫米的中碳钢就被完整切下,切口平整光滑。“以前得请老师傅带几个月才能上手,现在全看参数。我们是国内唯一成功将EHA精密液控技术应用到锯床的企业。”锯力煌总经理助理陈瑞雷介绍。
“锯匠1.0”一经上市,就在市场上掀起了一阵风暴。此后经过迭代升级,目前锯力煌最高端的“锯匠”系列机床不仅实现了进口设备的国产替代,还为用户节省了30%以上的采购和使用成本。
当第一台带锯床在壶镇老厂房轰鸣运转时,或许没人想到,20多年后,这家企业会让中国锯床叩开德国市场大门。2022年,锯力煌与全球金属锯床龙头企业——德国MEBA公司合作,使钣金焊接件实现100%机械激光焊接,打造了全新系列产品,实现了中国向德国出口锯床“零”的突破,目前已累计销售上百台。“2023年我去参加德国汉诺威机床展,德国机床企业主动邀请我们去他们的展位参观探讨,那一刻,我有一种中国制造被世界认可的深深自豪感。”李斌胜说。
如今,锯力煌生产的锯床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或地区,去年内外贸销售额达3.8亿元。
科技创新为锯力煌赢得了行业领先地位,但锯力煌创新的脚步并未停歇。2020年,锯力煌就开始基于数字化锯切单元,步入“3.0未来工厂”领域,打造了塔机行业首条型材下料的黑灯产线——型材下料“智能工厂”,分为6条子产线,自动化程度100%。
目前,锯力煌已完成与中联重科的型材下料“智能工厂”项目合作。从上料、生产到转运,“智能工厂”自动化生产,从传统的所需50余名工人,减少到只需3名巡检员即可。陈瑞雷说:“我们希望帮客户实现‘无人驾驶’。”
2020年,锯力煌获评“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2021年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
高度创新的背后是研发的高投入,锯力煌对“锯匠1.0”的研发和设备投入高达近2亿元,超过了彼时锯力煌一整年的销售额,如今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比也超过4%。目前锯力煌共有国家专利240个,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6项、浙江制造标准3项。
对于未来,锯力煌有更加深远的布局。李斌胜介绍:“我们正在构建‘工业4.0数字化智慧锯切世界’,在现有基础上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延展,以智能芯片实现万物互联,为客户实现云端在线检测、诊断、运维等全方位的服务。”
从“1.0”到“4.0”,锯力煌锯床产品上的“智慧大脑”仍在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