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今年1月刚刚启用的鹤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预检区、候诊区、接种区等功能分区井然有序,整洁的接种台、一目了然的疫苗自动储发系统、高效的接种服务让前来接种的老百姓有了更好的体验。这个近600平方米的预防接种门诊,如今承担着全县80%疫苗接种任务,已成为丽水“接共体”模式的标杆样本。
丽水市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丽水“接共体”的架构设计,正是对山区地理特性的精准把握。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曾面临着“偏远山区服务资源闲置与中心地带资源紧张”的突出矛盾——173家预防接种门诊如同散落的珍珠,有的年接种量不足200针次甚至个别偏远乡镇年接种量在20针次以下,有的却因服务半径过大让群众奔波数十里。通过“中心+分点”“固定+巡回”的科学整合,到年底,全市100余家预防接种门诊将形成“中心统筹安排、分点就近服务”的新格局,4成多整合率的背后,是对人口密度、服务半径等要素的精密测算。
景宁的变化尤为典型。该县疾控中心副主任刘商卫介绍,在“接共体”模式落地前,景宁各乡镇卫生院共有21家预防接种门诊,许多乡镇常住人口并不多,一个月一针免疫接种的需求都没有,相关资源浪费严重。如今,全县已优化为“5中心+11分点”的布局,76.19%的整合率让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作为其中的“主枢纽”,鹤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按照A++级智慧化标准完成升级改造,配备了疫苗自动储发系统、一体化多功能接种台等智能设备,接种效率与接种专业性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同时,整合也并不意味着偏远山区服务简配。“乡镇卫生院硬件设施依然在,免疫接种岗位依然保留,群众有需要时,这些卫生院的免疫接种岗位人员能正常开展工作,甚至更加专业了。”刘商卫表示。在资源集中利用下,鹤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承担起全县带教培训的重任——全县预防接种岗位工作人员实行轮岗培训,4名带教老师中2名拥有高级职称,已累计培训新上岗人员40余人、轮训200余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山区免疫“人才摇篮”。
“‘中心+分点’‘固定+巡回’的立体架构可以让群众少跑路,分点之前是一个医生服务一个片区,现在是整个中心团队一起为老百姓提供服务,接种的效率和专业性都得到了有效提升。”丽水市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云和县,“接共体”模式也带来了资源高效利用的新变化。原有10家预防接种门诊整合为“4中心+4分点”的模式,60%的整合率同样带来显著效益。这些“分点”并非简单的分支机构,而是按照“保留硬件设施、灵活转换功能”的原则设立的弹性服务单元——当无免疫接种需求时,它们是卫生服务用房;当预约接种、群体接种需求出现时,即刻能转换为临时接种点,30分钟车程的服务半径确保了“就近可及”。这种“弹性布局”思维,正是新形势下丽水破解山区服务难题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