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公共服务资源闲置与需求缺口并存恰是其表现形式之一。盘活存量资源绝非权宜之计,而是构建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
公共服务资源高效利用的前置条件,是建立科学前瞻的规划配置体系。民生服务需求错配与资源浪费的风险,对前置规划的科学性和动态评估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以科学规则为指引,可以推动“经验判断”转向“有规可循”,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使公共服务资源精准可及,适配民生所需。以科学规则为资源调度引航,能有效提升新建设施使用效能,激活老旧设施剩余潜能,整体优化资源配置格局,适应社会动态需求。比如,上海市杨浦区前置公共空间规划方案,集中擘画发展蓝图,引领“一江一河”“生活秀带”建设,通过预先设定公共空间建设标准,确保滨水公共空间在整体协调中彰显历史特色。科学的规划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打造了功能齐备、特色彰显、全民共享的服务配套设施体系,使昔日的“工业锈带”蝶变为今日的“生活秀带”。
公共服务“存量唤活”,要求系统梳理、摸清家底,定期盘查闲置服务资源。针对闲置资源特性、标准与适用条件,探索公共场所开放原则与市民需求、公共文体设施使用规范与社会使用率之间的最优适配方案。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提升公共设施运营水平,推动闲置服务资源转化为群众身边可感、可及的获得体验。各级各地民生需求、服务资源禀赋不同,公共资源的管理运营模式也须因地制宜,探索个性化、多元化运营方案,畅通存量向增量的转化渠道,切实增强服务供需适配性,充分激活闲置资源效能。比如,浙江省杭州市为公共文化场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先行探路,由国有文化企业打造市场化运营平台,探索公共文化空间一体化运营模式,并将运营收益反哺于社会公益,让闲置空间转型为文化服务与消费融合的城市新地标。
让存量资源释放活力,向存量资源挖掘效益,大力提升公共服务可及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当每一处闲置场馆重现生机,每一份社会潜能得到释放,由此铺就的是温暖的民生底色。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