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之事无捷径,实干方能得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指出,“涉及老百姓的事情关键在实,各项政策举措要实实在在、富有实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要求政策设计和执行要充分践行“实”,从理念到执行都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具体生活的土壤,确保政策举措取得实效。
“实”既是做好民生工作的方法,也是优良作风的体现。“实”的方法,要求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少数地方的民生工程沦为“面子工程”,惠民政策“水土不服”,政策红利被“中梗阻”“最后一公里”截留,真实民意被“数字政绩”取代等现象,究其根源,都是偏离了“实”的准则和方法。“实”的作风,要求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思想和制度层面双向发力。一方面,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从会议室走向村头巷尾,扎进“泥土芬芳”,自觉将“实”的作风融入血脉、践于行动;另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增加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指标的权重,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
“征实则效存,徇名则功浅。”涉及老百姓的事情关键在实,只有聚焦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将“实”字贯穿民生工作全过程,深入研究并推出一批均衡性可及性强的民生政策举措,并以实干精神将政策落到实处,才能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政策带来的便利与福祉。
(据《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