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地畲,雾气缭绕,黛色群山层层叠叠,仿佛天然的屏风将村庄围抱。黄墙青瓦的民居,随山势铺展,高低错落,疏密相宜。
被雨水润湿的小道旁,黄泥夯筑的墙壁遍布划痕,如岁月在老人额头留下的纹路,显得坚韧沧桑。老屋的檐角和窗棂上,岁月的痕迹被精致的木雕保存着,仔细观察,能隐约看到吉祥的纹样。墙头的野草在风中摇曳,檐下的蛛网如薄纱轻悬,如天然缀饰,将村庄衬得愈发沉静。
村里的老人三三两两地坐在门前,聊着家常。偶尔传来几句温软的土话,声音不大,却像炊烟伴着茶香,轻轻飘过村巷。访客走近,热情的村民迎上来,骄傲地讲述着村子的往事。
北宋到元初,徐、杨两姓的族人在这里落户,于山间屯垦安居、开窑制瓷。公元1321年,郭氏先祖从南溪口一路沿途择地卜水寻山择居,见此地有龙盘虎踞之势,遂携族人迁居于此,尔后不断繁衍,村落逐渐兴盛。
黄土墙连绵如河,柳杉与古柏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村中的青石小径蜿蜒其间,村尾的地兴廊桥横跨溪涧,见证了数百年的风雨与村落的兴衰。
这座东西向的廊桥始建于明末,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它既是村民行走途中遮风避雨、休憩歇脚的场所,也是村里人心中的一个美好象征。时至今日,许多年长的村民仍亲切地唤它“干娘”——浙闽山区将能够庇护村寨的建筑物尊称为“干娘”。
在地畲,时间像是比外面的世界慢了一拍。这里的人们依旧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他们坚守着古老的土地,继续着祖辈的农耕节奏。
山风过处,草木沙沙作响。这些细微的声音与山峦间的浓雾融为一体,此时,古老的村落如同一首长长的诗,缓缓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