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深读

  端午期间,每天有超过5000单长粽从遂昌发出。今年,这条产业链的总产值预计将超过2.8亿元。

  成就“爆款”离不开那层碧绿的包裹——箬叶。它不是装饰,而是香气的源头。

  在遂昌的大山深处,藏着30万亩野生箬竹。过去,它只是民间常用的天然材料,如今却变成了一项稳定的产业资源。

  箬叶的需求不只来自本地。它大量供给全国各大粽子品牌,五芳斋等名企是其长期买家。

  山的馈赠在这里转化为发展的底气。农民靠山吃山,也在不断更新与市场的连接方式。从“包粽子”到“做产业”,从“山货”到“产品”,遂昌箬叶的故事,是一场在传统中孕育现代产业的创新实践,也提醒着人们,绿水青山从未远离生活。

  家门口建起全国销售网

  端午节过后,遂昌县昌盛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钟小松终于松了一口气。上个月,合作社上演了一场“箬叶争夺战”——来自五湖四海的收购商蜂拥而至,目标只有一个:品质上乘的箬叶。

  遂昌箬叶向来供不应求,今年尤甚。仅昌盛合作社一家,销售额就突破了5000万元,钟小松称之为“事业的里程碑”。

  “这满山的箬叶,是我们从小看到大的东西,过去没人觉得值钱。”钟小松说,“但现在,它变成了产业,也成了家乡的标签。”他记得小时候,夏季最常见的场景就是乡亲们进山采叶。晒干、捆扎、装袋,操作并不复杂,却能换来生活中的一笔零用。

  遂昌的地理和气候,是这项产业的基础。森林覆盖率达83.64%,空气湿润,雨量充沛。箬竹在这里天然适应、生长迅速,不需要过多的人工干预。优越的生态条件,使遂昌的箬叶在色泽、气味和韧性上都更具竞争力。用钟小松的话说,“箬叶不稀罕,哪都有,但别处的叶子,总差点香味。”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多年前。彼时,五芳斋还是一家区域性企业,尚未走向全国。年轻的钟小松“初生牛犊不怕虎”,带着一袋精选的遂昌箬叶,主动登门推销。没有背景,没有介绍人。靠的,是对家乡箬叶质量的信心。

  第一次合作并不大。五芳斋下了试探性订单——4吨箬叶。但结果远超预期。遂昌箬叶经烘干后,香气独特,柔韧度佳,包粽子不易破损。第二年订单直线飙涨到30吨,此后逐年递增,从未中断。

  这段合作关系,成就了昌盛合作社。五芳斋的持续订单,如今已稳定在千万元级别。这不仅保障了合作社的收入,也成为它对外洽谈合作时最有力的信用背书。凭借“金字招牌”,昌盛合作社逐步扩展,与多家粽子品牌建立合作。

  遂昌箬叶,也在此进程中,从区域市场走向全国。

  标准化成就箬叶高品质

  距遂昌箬叶采摘季还有十多天时,位于妙高街道大桥村的浙南箬叶市场就已经完全恢复活力。钟小松仔细擦拭、调试6台箬叶烘干箱,因为接下去的4个月,这些设备将昼夜不停,把尽可能多的山间绿叶转化为致富的“金叶子”。

  2022年,遂昌建成了占地8232平方米的浙南箬叶市场。这个集收购、冷藏、烘干、分选、储存、交易于一体的现代化市场,配备恒温保鲜库、智能烘房和分选车间,彻底改变了箬叶产业“靠天吃饭”的局面。

  “过去阴雨天,箬叶容易发黄起斑,但现在,智能烘房确保了品质稳定。”钟小松告诉记者,与过去依赖天气的生产模式不同,智能烘房和冷藏技术的引入,使鲜叶处理的周期从几天延长至数月。

  “市场不仅是交易的场所,它还是一个能够辐射东南沿海、联通全国的箬叶交易平台。”遂昌县供销社工作人员朱润森常说这句话。通过这一平台,遂昌箬叶实现了统一收购、标准化加工和品牌推广。每年7月至10月,浙南箬叶市场都会带动1000多名农民参与箬叶采摘和加工,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

  规范的市场提升了箬叶的生产效率,而箬叶标准的制定则有力提升了产品品质。去年6月,遂昌县箬叶产业协会、遂昌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参与起草了市级地方标准《箬叶加工技术规范》,对箬叶的加工工艺、原料准备、冷冻、分级、捆扎、干燥、回潮、挑拣、包装、储藏和运输全流程进行了严格规范,将标准化要求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

  钟小松提到,过去野生箬叶受产地、季节影响,大小、厚薄、韧性差异较大,影响粽子包裹的效果和外观。箬叶的加工标准不仅明确了尺寸、外观要求,还包括水分含量和韧性等理化指标,使箬叶包裹粽子的外形更整齐,煮制时不容易破裂,能更好地保留箬叶的自然清香,“对粽子生产企业而言,稳定的原料质量也大大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次品率。”

  “野转家”实现人工种植

  夏日骄阳下,三仁畲族乡好川村的优质箬竹种源基地绿浪翻涌。这里种植着20多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箬竹品种,形成了一个流动的基因库。“80后”新农人黄卫明穿行其间,认真分析着不同特性的叶片:“湖北箬叶产量高,但色泽暗。遂昌野生箬叶单株叶片相对较少,但叶大质韧。我们的育种方向就是博采众长。”

  这片基地是植物繁育的场所,也是遂昌高效农业模式的试验田。黄卫明回村创业后,承包了160亩林地繁育箬叶,于去年冬天完成了遂昌本土野生箬竹的移栽。眼下,在距离种源基地3公里远的白石岩,自然生长了一年多的箬叶在风中簌簌作响,最长的叶子已达50厘米。“与茶园每年需要频繁管理不同,人工种植的箬竹在管理上非常省事,几乎不需要人工干预。”黄卫明说。

  野生箬竹在遂昌分布广泛,林下、山谷、溪边随处可见。过去,无序采摘破坏了箬竹自然生长,加上山高路陡,采摘过程也存在安全风险。为保护野生资源,遂昌林业部门从种植环节入手,借助科技手段开展箬叶“野转家”人工栽培试验,通过人工种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箬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北界镇箬叶种苗繁育基地,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穿梭于田垄间,或清除杂草,或查看种苗生长情况。自基地建设以来,已吸纳周边30余位村民参与日常管护、种苗培育等工作。

  “过去村民们守着满山的箬叶,却难以变现。我们一直在琢磨,如何将‘沉睡资源’转化为‘致富金叶’。”北界镇淤弓村党支部书记廖建祥告诉记者,去年,北界镇借遂昌县烟草局与淤弓村党建联建结对帮扶的契机,协同供销社、生态林业发展中心等部门,前往外地箬叶试种区开展跨区域调研,通过实地勘测、专家咨询、农户访谈等方式全面掌握箬叶的品种特性、生长规律、经济效益及市场潜力。

  通过流转土地,淤弓村建起了100亩箬叶种苗繁育基地,并创新推行“村集体+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目前,基地内10万株优质种苗长势喜人,已收获百万元意向订单。同时,依托山海协作资金,箬叶全产业链工坊也在加速建设。工坊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进一步延伸箬叶产业链,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增收。“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北界镇党委书记林卫锋说。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6-12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401199.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