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名煜
长期以来,实现偏远山村的振兴发展似乎是一道难解命题:交通闭塞、人口流失、产业薄弱……现实确实严峻,但破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困难”,而在于“能否思考”,因为真正的转机不是模仿来的,而是生长出来的。
小吉村没有诞生奇迹,它只是选择了“有解思维”。它不跟风搞“网红经济”,也不争抢城市溢出的流量红利。村民从自己最熟悉的土地和山林里找到了出路:三县(市)交界的地理,曾是历史遗留,如今却成了木材贸易的天然节点;高海拔原本是交通与农耕的制约,如今却助推了生态农业的兴起;而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红色记忆,也正在重新被定义为文化资源,绽放出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是一次次脚踏实地的判断——这个村庄需要什么,能做什么,又能实现什么。这种差异化思路,正是“有解思维”的体现。金香娟告诉记者,当地还流传着一则逸事:上世纪50年代初,小吉村的归属问题迟迟未定,龙泉、遂昌和松阳都曾希望将小吉村划入辖区内。这样的民间讲述背后,是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故事也许是虚构的,但村民的认同感是真实确凿的。
认同让人留下来,认同让人愿意相信未来。一个地方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肯定不能靠政策独奏,而是靠人心的合唱。山村也许地处偏远,但求解的答案可能就在脚下。
事实上,解题思路并不复杂:不是否定困难,而是不放弃寻找路径。而困境中找到的出路,也不会始于冲动和奇迹,而是在韧性、洞察、持续的选择中,逐渐明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