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清明节。
79岁的吴小青,缓缓登上庆元县濛洲街道大济村的仙宫山。他身旁,是老伴和儿子吴复久。三人默契而安静,一如过去40多年里的每一个清明。
祭扫了祖坟后,他们又来到相距30多米的一处孤坟——孔繁豪之墓。一个陌生人的墓。
吴家与孔家没有亲缘关系,连籍贯都不在同一个地方。可就是这座坟,吴小青一家祭扫了40多年,从来不张扬,从来不懈怠。
这个故事,要从80多年前说起。
1939年夏,抗战正酣。孔氏南宗第73代奉祀官孔繁豪奉命护送国宝“孔子与亓官夫人楷木像”离开衢州,躲避战火。一路辗转,几经波折,他带着家眷、秘书抵达龙泉县文庙。当时,文庙已被流亡至此的杭州师范中学借为校舍。于是,在龙泉县政府的安排下,孔繁豪一行在八都镇李家祠堂落脚。
1940年冬,日寇兵锋逼近丽水,孔繁豪再次护像转移至庆元县大济村,寄居慎修堂。国宝被供奉在木龛内,慎修堂也因此成为流亡的“孔氏南宗奉祀官府”。
那时,吴小青还没出生。
1944年10月,孔繁豪客死他乡,终年54岁。棺木暂厝村外一隅。战乱年代,无人问津,渐渐被遗忘。
1979年,吴小青30出头,正张罗着建新房。他向乡亲买下了三处老屋,其中一间,紧邻一处破败的房子——屋顶没了,杂草齐人高,腐朽的棺木与遗骨散落在地。
“那是孔繁豪的遗骨。”有人告诉他。
吴小青没多想,便向村民置换了这间房,又雇村民按本地风俗将遗骨入土。他选了一块村里的“公共山地”,离自家祖坟不远。他说,这样一来,以后自家扫墓的时候也能一并照料。
“孔先生是我安葬的,扫墓这事就不能撒手。”吴小青这样想,也就这样做了。
年年清明,风雨无阻。村里人见惯了,也没谁多问,他也从未提及。在吴小青的心里,这不过是应尽之责。
这样坚持了20多年,直到2002年8月29日,一群远道而来的客人打破了沉默——孔子第75代嫡长孙、孔氏南宗家庙管理委员会主任孔祥楷先生,来到了大济村。他是来“寻根”的,也是来凭吊先祖孔繁豪的。
那一年,吴小青56岁,头发已经花白。自此,吴家的善举才渐渐传开。
但扫墓这件事,还是吴家在做。他们没有停下。
吴小青第一次建房时,专门在屋子的一角留出一块空地。那里,是当年孔繁豪棺木存放过的地方。他觉得那块地不能占,要空着,作为纪念。
后来,儿子吴复久重建房屋,也保留了这个“缺角”。这在农村,从风水格局来看并不好。但他们并不在意。“我们不是为了做给谁看。”吴复久说,“就想着要做一件事,就得做到底。”
21年后的2023年5月,孔繁豪墓地又迎来了一位访客。庄月江,衢州市孔子学术研究会原秘书长,2002年曾随孔祥楷先生造访大济村。他再次站在墓前,献上鲜花,并走进了吴小青家,代表已逝的孔祥楷先生向吴家致谢。
再一年,2024年4月,孔祥楷之子孔令立专程登门致谢。他握住吴小青的手,久久不放。
如今,山上的老树依旧年年发芽。吴小青的脚步慢了不少,但清明的路他还在走。今年,他再次叮嘱儿子:“以后,不管我在不在,这墓要一直扫下去。”
他没说“为谁”,也没说“为什么”。但那份沉静的执念,早已深深写进这山路、墓碑,还有他一家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