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里,河阳显得格外热闹。身着汉服的年轻人三三两两走入古巷,飞檐之下,广袖轻扬,有古意,也有鲜活的当下。
河阳的文化,从来都不是高悬的符号。它渗在砖瓦之间,也写在生活里——省级非遗河阳古民居营造技艺在马头墙的飞檐翘角间流淌,河阳剪纸在4家剪纸文化馆的乡土课程中绽放新生,独角台场与朱氏祭祖大典在节庆里延续仪式之美。昔日破旧的影剧院,被改造成了非遗体验馆,与河阳剪纸馆、农耕文化馆、手工编织馆等场馆相映成趣。
民俗也从未走远。台阁狮巡游的热闹、上花轿的喜庆、婺剧唱腔的悠扬,都没有刻意的演出感,它们从田间小路走来,融入人群中,自然地化作千年不断的生活剧场。这里的传统不是节庆才出现的装饰,而是某种还在跳动的节律。
有时候,一顿饭也在讲述历史。源自宋代进士还乡宴的状元宴,菜式不夸张,不复杂,名字里却藏着意味——“鲤鱼跳龙门”“耕读传家”,这些都是村民再熟悉不过的家训与盼望。搭配缙云烧饼、敲肉羹等传统美食,足以尝出年代的温度。
河阳的新意,不喧哗。它藏得很深。有时是在民宿的一方小院,墙上挂着剪纸成品,窗边晾着拓印过的布巾;有时是在文创店的一个角落,一个冰箱贴定格了屋脊的曲线,一张明信片让马头墙“说”起话来;也可能是在一杯咖啡里——“梅干菜拿铁”这样的组合,在别处或许难以成立,但在这里,却莫名合拍。
夜幕降临时,马头墙群前的水幕电影徐徐展开。有人席地而坐,有孩子倚在父母肩头。八士门传奇、耕读家风的故事,又一次被讲了出来,又一次被悄悄记住。
古村并未改变太多,它只是学会了与新时代对话,容纳新的声音、新的目光。文明之所以延续,从不因其不动如山,而是因其懂得于变动之中守住根本。
在河阳,岁月之间,有光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