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瓯江特刊

耕读传家

  这座名为河阳的村落,有一个不张扬的开端。

  公元932年,吴越王钱镠的重臣朱清源携弟朱清渊为避五季之乱,慕缙云山水之胜迁居于此。因念故土河南信阳,遂将村庄以“河阳”名之,寄托迁徙之思,亦承书礼之风。经千年繁衍生息,逐步形成“八百烟灶,三千人口”的大宗族。

  耕读,是祖训中最重的一笔,藏进宗谱,也雕进门额。如今,朱氏先祖自创的象形文字,仍在循规映月的月洞门上清晰彰显:田上有牛为“耕”,心口合一为“读”,屋下有人为“家”,云朵飘动为“风”,连缀成“耕读家风”四字箴言,质朴,却完整地讲述了一个家族的人生观。

  河阳的“耕读”之风,并非徒宣于口的饰辞,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性格。宋元两朝,朱氏连出八位进士,明太祖朱元璋闻之惊叹,特赐石像“稀罕”置于门前,寓意“小小村落竟出八士,实属稀罕”。

  白墙灰瓦,屋檐低垂,走入其中,如穿进一张未曾打褶的历史宣纸。15座祠堂如珍珠散落,83幢四合院鳞次栉比,1500余间古民居错落有致。答樵路上,32垛马头墙如浪起伏,气势非凡。祠堂里,“中书舍人”“义阳望族”等30余块古老牌匾高悬,记录着历代先贤的荣耀;古民居门额上,“廉让之间”“耕凿遗风”等题刻,将儒家文化融入日常;荷公特祠的牛腿木雕“母鹿护子”惟妙惟肖,望母楼的慈孝故事代代相传。

  生活智慧藏在不易察觉的细节里。“陪嫁井”旁,“十里红妆”的传说穿越百年;“气象钱”地砖以盐卤勾缝,晴雨变化时会析出不同纹路;“贞节墙”“辫子洞”等遗迹静默伫立,那是制度与伦理曾深深影响日常的证据。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5-23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9959.html 1 3 耕读传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