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缙云县前路乡,一只鸭子正在改写传统养殖业的叙事。
水口村的茭白田里,鸭群巡游、觅食、戏水,一切看似寻常,却又不那么寻常。田间一米高的木制“豪华鸭舍”里装着摄像头,鸭子的起居、饮食、玩耍的画面被实时传到“认养人”的手机上。有人给它们起名“数字鸭”——不是某个新品种,而是一种将千年农耕方式与数字技术打通的尝试。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乡村网红”故事。前路乡以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茭鸭共生”系统为契机,正在进行一场更大的乡村实验:数字化如何介入传统农业?千年农遗如何变成现代产业?
这场实验不仅改变了鸭子的生活轨迹,也重塑了农民与土地、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从千年前的生态共生,到今天的“云养鸭”,“认养一只鸭”的背后,除了新奇的消费体验,还有乡村试图打破传统农业低附加值困局的创新探索。
在“云”上养鸭,在田间种未来
5月的水口村,茭白田一片碧绿。风吹过,茭叶摇曳,一群麻鸭在茎秆间穿梭觅食,不时溅起水花。村民汪干红经过时,鸭子被惊起,扑棱棱掠过水面,水珠洒在正在抽穗的茭白上。
“它们可是‘田管家’呢,既吃虫又施肥,省了我们不少心。”汪干红向记者算了算账:农药、肥料和人工投入降低了,茭白的产量提高了,亩均增收超过了2000元。
“茭鸭共生”是缙云的古老农遗,当地人早就知道“鸭子能帮忙干农活”。但如今,这一套不再是“老把式”,2023年4月,“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核心示范区落户水口村,村里建起了9座风格各异的“豪华鸭舍”,有的叫“晓春居”,有的叫“戏水居”,鸭子不光有房住,还成了“数字公民”——健康状况、活动轨迹一览无遗。
乡强村公司还搭建起一个数字平台,叫“茭鸭共生农场”。打开小程序,鸭子吃饭、散步、打架、下蛋,全都在线直播。每只鸭子都有“身份证”,可以被认养、被“投喂”。有年轻人说,“比看剧还上头,鸭子太有生活了。”
认养一只鸭子要298元。第一次投放,300只鸭不到几天就认养一空。有网友留言说,“我就是它云端的妈妈。”不仅是情感连接,项目还实实在在带来了收益:这一波操作不仅给村集体带来近9万元收入,还吸引了2000多名游客来现场“打卡”,顺带消费了5万多元。
这个项目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水口村通过“党支部+强村公司+农户”的模式,流转50亩闲置田地,一边复耕,一边试验。强村公司还联合农科院,边养边采样做实验,推动“茭鸭共生”从经验走向标准化。
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养几只鸭子”的事儿。这个系统绑定了民宿、文创、农产品销售,是一次围绕“茭鸭”IP做的全产业链设计——从养殖端的数字化,到消费端的品牌化,它试图回答一个更大的问题:在数字时代,乡村如何靠自身优势突围?
如今,这个项目已经辐射周边村,带动了2000多人就业。有人在基地上班,有人搞视频剪辑,也有人开起了农家乐。鸭子不只是鸭子,它成了一种新的连接方式,一种让土地、人、产品和消费社会重新组合的媒介。
“我们打造的核心示范区不仅能直观展示“茭鸭共生”系统,还可以配合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完成试验任务,为模式推广提供数据支撑。”水口村党支部书记应志达自豪地说。
冷库里的茭白,也是“热经济”
入夏后,前路乡的近3000亩茭白田里热闹了起来。
村民陆会希弯着腰,双手熟练地从泥里刨出一株茭白,茎身粗壮,色泽饱满。他今年种了10亩,“正常年景下,亩产值2万元不在话下。”但话锋一转,他也皱起了眉:“现在每公斤价格才3元,划不来。”
在前路乡,种茭白不只是看天吃饭,也要看“行情”。今年春天,广东的茭白长得慢,错过了上市节奏,正好和缙云的茭白撞期。供大于求,价格自然走低。“这生意跟炒股似的,一天一个价。”陆会希干脆把自家茭白送到了村里的冷库,“等广东茭白卖完了,我们的茭白说不定就能涨一两倍。”
说起这个冷库,村民都夸它是“救市神器”。去年,前路乡强村公司新建了一座智能冷库,最大储量50万斤,一下子提升了全村的“抗跌”能力。1500立方米的空间埋在地下,墙面一圈圈密封着保温泡沫,一进门就是刺骨的冷气。数字温控系统把温度锁在零下2摄氏度,稍有波动,管理员的手机就会自动报警。
“不单是保冷,关键是冷得稳、成本低。”负责冷库运营的赵勇进说。作为强村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他既要为村民守好利润,也得让强村公司有账可算,“每公斤茭白的冷冻费不到0.2元,这价格一出,周边村都来找我们冻货。”
账怎么算都合适。去年茭白集中上市,价格跌到每公斤2元,陆会希舍不得卖,便存了一批,一个月后价格涨到7元,“0.2元的冷藏费,换来了5元的利润,谁不愿意?”
但冷库不只是一门生意。作为共富工坊,它也像个“帮扶平台”。对于低收入和低保户,冷库提供免费冷藏服务和上岗机会。70多岁的陆葛松成了“库管工”,帮村民卸货打包,每天能挣100多元“薪水”。
如果说冷库是产业链的一环,那么前路乡真正瞄准的是一个更大的闭环:让整个茭白产业,从种植到销售,都在村里完成。
现在,前路乡正在建设一个名叫“前路乡蔬菜农事服务中心”的综合农事服务体,致力于集聚六大功能:数字茭白、农技服务、农资配送、农机维修、冷链仓储、农产品营销,建成后每年分拣加工、冷藏仓储、运输销售茭白达5000吨以上、处理废弃物500吨、培育1个以上农产品公用品牌,还能形成一个围绕茭白的就业生态。
这意味着前路乡的茭白,不再只是地里的一根蔬菜,而是一整条产业链的核心。
鸭子骑哈雷,茭白在追风
谁说农遗不能潮?头盔一戴,墨镜一甩!一只麻鸭“骑”上哈雷摩托车,在一片虚拟田野中狂飙,它身旁,一颗圆滚滚的茭白撒开小短腿猛追,头顶茭叶颤颤巍巍,气势不输轰鸣的引擎。
这款冰箱贴成了“茭鸭共生”IP的代表作之一。除了“高调卖萌”,它也在尝试一种新叙事:共生农业也能“很野很潮”。
冰箱贴一上线,“云养鸭”小程序立刻挤满下单者。一起上架的还有笔记本、鼠标垫、保温杯、雨伞等20多款“茭鸭共生”文创产品。原本只属于田野和地方标志的符号,经过设计师的手,被重新定义为青年文化的趣味象征。
这场跨界合作并非一时兴起。作为浙江理工大学前身“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在抗战时期的“流亡办学”旧址,前路乡与浙江理工大学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和高频互动,合作筹建“前路乡革命历史纪念馆”和“浙江理工大学抗战‘流亡办学’校史馆”,每年都会迎接无数理工学子前来“寻根”。
这份关系不只体现在历史纪念馆,也在现实场景中延伸出新的可能。在前路村,纪念馆旁有一幢造型独特的3层小楼,是由浙江理工大学设计专业学生操刀设计的“浙理前路青年旅舍”。建筑风格朴素中带着实验意味,像是一场对乡村美学的创新解读。
而这家青年旅舍,如今成了数字游民的新据点。只要一根网线和一台电脑,他们就能在这里办公、生活、拍视频、开项目。一些工作室已经和当地农旅项目对接,试图探索农业IP、数字内容和乡村场景之间的融合方式。
“茭鸭共生”带火的不只是文创,连最偏远的大集村也借势翻红。10年前废弃的茶厂,如今改造成了集住宿、会议、餐饮为一体的“茶博馆”。每到节假日,茶山上不再只有茶农在种茶、菜茶,还有游客在喝茶、拍照、发朋友圈。
村民杜干满和妻子原本在外地开餐馆,如今回乡接手茶博馆的餐饮业务。“以前炒茶靠力气,现在泡茶靠文化。”他说得轻描淡写,背后却是整个乡村业态的自我升级。
在前路,乡村振兴是一连串“嵌套”的过程:从茭白田里的生态系统,到文创品的视觉叙事;从直播里的鸭子,到线下体验的旅社、茶馆和餐桌。这些看似无关的场景,通过一个“共生”理念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了一个可以感知、参与、消费的完整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