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管丽芬
在景宁网络文学众创空间,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扎着马尾的中学生捧着小说读得入神,银发文学爱好者们带着自己的作品走进会场,年轻人在咖啡吧前的文创区围坐讨论,IP小说签售会的长队蜿蜒排到了楼梯口。这个飘着咖啡香与油墨香的空间,正用最柔软的方式,将文学的根系扎进县城。
让文学触动人心的,是在这里举行的“文学夜话”。24期活动吸引超万人次参与,从诗人梁晓明剖析现代诗,到法医秦明揭秘悬疑写作,从评话《水浒·武松打狗》的现场演绎,到《战狼》编剧高岩解说网文影视改编技巧,无数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此相遇。60岁的会计李方同在这里获得诗人的“一对一”指点,从日记爱好者蜕变为发表近百首诗作的创作者,让他知道了“原来生活的柴米油盐也可以变成诗行”。学生马齐受氛围感染,与同学们一起尝试小说创作,文学的种子在代际传递中悄然破土。
“文学是大家的。”众创空间主理人牛凳的这句话,精准概括了众创空间的理念。当高岩来到“文学夜话”现场,他的分享揭开了创作背后的真实过程:“网络小说不是用载体命名的文学,发布在网络的小说与刊登在杂志的作品,本质都是讲述人的故事。就像我创作《战狼》时,核心是军人精神的共鸣,当观众为角色的信念热泪盈眶时,情感的真实便超越了部分细节的争议。”这番话呼应着他对文学本质的洞察——好作品应该传递向上的价值观,让读者在现实生活中看见希望。
在这里,文学不是云端的星辰,而是泥土里的对话。众创空间通过“阅读+咖啡+打卡”等多元场景,让文学从书架走向生活,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共鸣的日常体验。只有当文学成为“大家的”,它才能真正拥有蓬勃生长的力量,在景宁的山水间,长成一片生生不息的文化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