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剑”,陈阿金想留给年轻一代。
从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6年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到2023年获评“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制剑师,陈阿金一直坚持带徒授艺。
剑铺门下的徒弟,有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还有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等几十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郭家兴,也曾负笈其门下学习宝剑锻造技艺。陈阿金相信,和徒弟们在一起,能让自己的铸剑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坚定。
2025年初,陈阿金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用他的话说,“责任更重了”。谈及收徒条件,陈阿金坦言,没有门槛,只要肯学,做好吃苦的准备,自己都愿意教。“希望多给年轻人创造机会、分享经验。”而这些经验,是他用大半辈子的时间,一锤锤积累起来的。比如,拉风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懂得掌握火候。在他眼里,拉风箱和拉小提琴一样,前者是保持火候的连续性,后者是演绎曲调的连贯性。如果动作有割裂感,火候就不稳定,最终影响锻打效果。
传承,是对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的保存和延续、接受与再传递。
锻制出古籍中具有文化内涵的宝剑,是陈阿金多年的心愿。一次,辛弃疾的名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引发了他的猜想:“古人看剑,看的或许就是剑身的花纹。”为此,陈阿金萌生了锻制具有异光花纹龙泉剑的想法。而此前,他甚至没有见过这种若隐若现的纹路。
异光花纹是否真实存在,抑或只是文学作品中的描述?陈阿金没有十足把握。为了找到异光花纹的呈现方式,他尝试了各种办法,直到某天,渔民撑船的竹篙给了他灵感。于是,他跑到废品收购站,买来“各种铁”,组合在一起进行锻打,终于找到了显现异光花纹的方法。
如今的陈阿金,集各种殊荣于一身,大家对他的称呼不尽相同:在宝剑厂上班那会,工友习惯称他“阿金老师”;回到剑铺旧址所在的老街吃早餐时,男女老少都会招呼一句“陈阿金”;出席各种活动时,大家尊称他“陈大师”……唯独最后一种,多年来他始终没有正面应答过。听到别人在电话那头喊“陈大师”时,他总会以自己的方式“纠正”:“我是阿金,请问有什么事?”
“百炼成钢、淬火成钢、趁热打铁,都和铁有关。”在陈阿金看来,铁是特别有文化味的字,“能和文化沾边,我是幸运的。”
在陈阿金的日常里,时间抑或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不记得今天是几号,也想不起明天是星期几”。和学徒时期一样,他总是把时间锁定在锻制的每道工序中,“不辜负每把龙泉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