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王晶
通讯员 李科达 陈俊甫
“现在既能赶上孩子的运动会,又能顾好社区工作,这样的制度设计我们非常支持!”昨天,缙云县西桥社区工作者邱红云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这份从容源自该社区在今年4月首次推行的弹性工作机制。
过去,“早八晚五+周末轮值”的固定模式,让社区工作者们长期处于“连轴转”状态:工作中,他们面对随时出现的工作需求,身体长期超负荷运转;生活里,他们分身乏术,家庭急事难处理,亲子活动常缺席。传统工作制的局限让西桥社区党委书记潘佳飞意识到,机械的坐班制既消耗人力,又难以应对突发状况。
“弹性工作制不是简单缩短工时,它的核心是建立科学的‘时间银行’体系。”潘佳飞介绍,弹性工作制施行后,西桥社区21名专干,平均每人每月节假日或周末值班1天可兑换1天调休,晚间参与网格走访、防汛值守、矛盾调解等应急工作满4小时即可申请调休半日或次日延迟到岗。
弹性工作制推行首月,西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呈现出了“动态平衡”的一幕:会议室里,矛盾调解员积极为居民化解邻里矛盾;办事大厅里,工作人员耐心为居民讲解电梯加装政策;医护屋里,工作人员协助医生为居民开展血糖、血压等测量……这得益于社区创新推出“AB岗+错峰调休”模式——社区每个岗位配备双人轮值,每日调休不超过2人,每项业务都有2个以上的工作人员熟练操作,确保任何时段至少有80%人员在岗,形成了“服务不断档、响应零延迟”的治理韧性。
弹性工作制带来的多重积极效应正在显现。潘佳飞给记者算了三笔效益账:通过“弹性调休”,社区4月份节省餐补支出1360元,年均可节约餐补成本经费1.6万元以上;“弹性调休”释放了工作活力,工作人员利用夜间等时段开展“错时走访”,4月成功调解邻里矛盾纠纷2件,精准捕捉社情民意47条;实施弹性工作制首月,社区全体21名社工共计增加休息时间17天,不仅让专干们得到了充分的休息,更激发了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
对于居民而言,最直观的感受是“社区服务更有温度了”。社区居民张大爷发现,现在去办事常能碰到熟悉的工作人员,“他们不再行色匆匆,反而会主动问问最近的需求。”这种改变在4月的两次成功邻里矛盾调解中得到印证,工作者们有更充足的时间倾听双方的诉求。
缙云县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西桥社区的实践为全县提供了宝贵经验。接下来将在全县各社区逐步推广弹性工作制,同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确保制度既保持灵活性又不失规范性,为社区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推动社区工作者以更好的状态服务居民,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贴心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