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淑芳
清华大学博士郭冠求带领团队以“具身智能”技术破解船舶喷涂难题的故事,证明了要充分释放技术价值,关键在于找到“对的场景”。
初到丽水时,团队曾雄心勃勃地瞄准农业机器人领域,但他们很快就发现,尽管丽水农业资源丰富,但分散的种植模式、复杂的自然环境与高昂的推广成本,让技术难以形成闭环,项目不得不搁置。这一“挫折”印证,再前沿的技术,若无法嵌入产业链条、解决真实痛点,终将成为“空中楼阁”。
转机出现在船舶喷涂场景的发现。当团队走进闷热潮湿的船舱时,先进技术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
当下,各地在布局高科技产业时,常陷入“追逐风口”的盲区,比如跟风引入人工智能等热门概念,却没有精准对接本地产业基础和真实需求。“具身智能”在丽水的探索,生成了另一条路径——以场景需求为导向,促使技术从“不确定态”转变为“稳定生长态”。无论是华莲团队果断转向船舶喷涂,还是后续计划将通用型“具身智能平台”拓展至农业、建筑、医疗等领域,其核心皆指向“以需求驱动创新”。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启示——即使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高科技也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它完全可以在具体场景中落地生根。只要技术能走出实验室,俯身倾听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便能释放出强大的变革能量。恰似船舶喷涂机器人机械臂精准划出的弧线,创新最完美的轨迹,往往源自对现实痛点的精准回应。
唯有遵循这样的发展理念,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浪潮中,高科技才能摆脱曲高和寡的命运,真正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锐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