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
木活字的动人之处,在于它让汉字拥有了“骨相”。
当字模包浆或破损时,需要复刻,而遇到生僻字时,则得补刻。选材需棠梨木,“以冬季砍伐为最佳”;字体一律采用老宋体,“古朴味浓”。刻字时,先写模,即在字坯上书写老宋体汉字,再以阳刻法精雕细琢,“唤醒”木纹里的横竖撇捺点,其特点是横细竖粗,笔画对比大,“让文字有层次感”。刀刃游走间,木屑簌簌落下,墨香和着木香,恍若穿越800年时光,与王祯笔下的《造活字印书法》悄然相遇。
每套木活字通常有两种字号的字模,为的是衬出书中不同部分的内容。在丁华义家中,有1.1厘米×1.2厘米、0.6厘米×0.7厘米、1.5厘米×1.5厘米三种大小不同的字模。“中等大小的字模多用于印刷正文,而最小的字模一般用于印刷落款时间、行第等。”他说,这些字模,都是从太公和爷爷手上传下来的,“都已经上百岁咯”。
和历代谱师一样,丁华义坚持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细功夫,“种”下一颗颗“汉字种子”。只有初中文化的他遇到生僻字时,会采用“以画代写”的方式,把反字小心翼翼“画”出来。即便如此,他依然能在十余分钟完成一个字模,将它放入印版中。
当松烟墨浸润宣纸的刹那,那些在字盘里静默排列的文明密码逐一苏醒——它们会呼吸、会成长,“会在岁月长河中吟唱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