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
北宋毕昇以泥活字开启印刷新时代,却在木活字的探索中铩羽而归。直到元代农学家王祯改良工艺,请工匠以梨木雕刻出三万枚活字,在一个月内印刷了百部《旌德县志》。至此,木活字印刷术真正落地生根。
清康乾年间,木活字印刷术传入缙云。彼时的小山城,修纂家谱蔚然成风。据记载,乾隆年间修纂的《梅氏宗谱》是缙云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可以说,在缙云民间,木活字印刷术最初的使命,便是印制、修订家谱。
当时,以修纂家谱为业的工匠,被尊称为“谱匠”或“谱师”。丁华义的爷爷丁章秋是当地有名的谱师,一生为无数家族修纂家谱。从前,修谱是庄重的大事,场地多设在祠堂,空间足够大,字盘可以逐一摆开,便于排版印刷。完成后,字盘收起层层堆叠,捆扎成担,运往下一处。
世代传承,是文明得以延续的纽带。
“太公教爷爷印刷术,爷爷再传给我。”丁华义说,技艺一代传一代,到他已是第四代。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初中毕业的他跟随爷爷学习修纂家谱。学徒时期,他被告诫“只许眼看,不许手碰”,心里默默记下印刷流程和方法。“手艺人要本分、守规矩,专注于手上的活儿。”这是身为谱师的爷爷时常挂在嘴边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