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俊
遂昌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古为处州府、今为丽水市所辖。遂昌方言属吴语上丽片丽水小片。因相对闭塞的地理交通以及独特的人文历史,遂昌方言保存了许多中古乃至上古的语言特征。浙江师范大学王文胜教授《遂昌方言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6月)的出版,实为方言学界的一大喜事。王文胜从小在遂昌长大,遂昌方言是他的母语。他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角度,归纳了遂昌方言的语音系统,存储了遂昌方言的词汇仓库,构建了遂昌方言的语法体系。读完之后,我深深感受到古老而独特的遂昌方言所蕴含的魅力。
该书共分七章。第一章概况介绍遂昌的人文地理、历史沿革、方言概况以及遂昌方言的内部差异,还有遂昌境内处于濒危状态的客家话、畲话、赣语、官话等的分布状况。
第二章到第四章介绍遂昌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同音字汇和音韵比较。从音韵角度看,遂昌方言存在较多的存古特征。例如,部分非敷奉母字白读为重唇音,如“粪(音同‘半’)|吠(音同‘被’)”;个别心邪书禅母字读塞擦音,如“手(音同‘取’)|树(音同‘旧’)”;端系咍泰二韵有别,如“菜≠蔡”,等等。
第五章分类词表收词非常丰富,约5000条词涵盖了天文、地理、生产劳动、植物、动物、饮食、服饰、房屋建筑、器具等各个类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对很多词所蕴含的方言文化内涵进行了挖掘。以婚俗词为例,“搞五碗”一词注释为“新房中一般都有摆着龙凤对烛的案台。案台上摆放着饰有柏树枝的红鸡蛋、桔子、柿饼、红枣和莲子,分别用五只大碗盛着,叫作“搞五碗”。五只碗所盛之物寓“百事吉祥、早生贵子”之意”。“传袋”一词介绍了遂昌民间婚礼上的一种特殊仪式,指新娘踏着交替移动的麻布袋步入新房;“传袋”谐音“传代”,反映了民间娶妻生子、传宗接代的传统婚姻观念。
第六章作者首次构建了遂昌方言全方位的语法框架和体系,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主要介绍了派生词和形态变化、小称、重叠、词缀等。句法从结构和范畴入手,介绍了短语构造、语序、处置句、被动句、双宾句等。
第七章单列后置修饰句法结构和后置成分,介绍了遂昌方言“险(热险:很热)”“添(咥碗添:再吃一碗)”“过(做件过:重新做一件)”“起(你去起:你先去)”四个后置成分的用法及其地理分布。这一后置修饰特点,又与动物性别语素多位于动物语素之后从而与普通话相反的情况相吻合,如“猪娘(母猪)、牛娘(母牛);猪牯(公猪)、牛牯(公牛)”。针对后置修饰结构,作者在提出“遂昌话修饰谓词的副词一般都在谓词之前,为什么上述的‘险、添、过、起’却都在谓词之后呢”的问题之后,认为“这可能和少数民族语言底层有关”,“汉人南下之前,处衢一带曾是百越族的天下;汉人南下之后,百越各族在与汉民族的交融中,它们的语言成分及结构也必然会在汉语中留下痕迹”。古老漫长的历史长河冲刷之下的语言底层,确实耐人寻味、令人遐想。
《遂昌方言研究》为人们了解遂昌方言及文化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子。透过这一窗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遂昌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了解遂昌方言词汇所蕴含的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愿遂昌方言与文化盛开灿烂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