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吴梦飞 吴采芬 李泽华 吴明标)近日,荒野茶地方标准《荒野茶管护技术规范》(DB3311/T 310-2025)在丽水正式实施。这让庆元县安南乡吾际下村“野樱谷”荒野茶基地负责人姚光特别高兴,因为他管护的120亩荒野茶不仅实现了全流程溯源,市场价值也将显著提升。
只有符合标准,才能称为荒野茶。据了解,《荒野茶管护技术规范》由庆元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丽水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制定。标准明确荒野茶为海拔500米以上、树龄超50年的野生或野放茶树,规定茶园须远离交通干线1000米、生产生活区300米,环境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类区标准。同时,要求实施植被修复、土壤管理,建立树种数据库,全程记录管护至销售数据,实现全流程溯源。
“过去谁都能叫荒野茶,行业价格波动大,加工水平参差不齐。”丽水市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总站站长叶建军直言,荒野茶长期面临标准缺失、品质参差、品牌薄弱等问题。
叶建军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荒野茶约5万亩,分布在庆元、龙泉居多,已开发2.34万亩,年产量63.13吨,产值1.75亿元,涉及丽水万余名茶农。
“标准的核心是保护自然品质。”叶建军表示,荒野茶是丽水品质农业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丽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途径的一个典型。标准实施后,溯源体系将采集主体、环境、品质等六类信息,为丽水5万亩荒野茶探索出“以GEP助推GDP增长”的发展新模式。
“庆元将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努力把荒野茶打造成为庆元共同富裕路上的标志性成果,让荒野茶成为‘金叶子’。”庆元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吴人豪介绍,庆元作为丽水荒野茶发展先行县,目前共有荒野茶1.3万亩,开发1万亩,17家主体带动5000多人增收,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
“这是全国首个荒野茶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关于荒野茶资源保护的空白。”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鑫表示,从生态角度看,标准强调植被修复、土壤管理等,促进生态保护;从经济角度分析,通过品牌溢价助农增收,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对提升丽水生态产品总值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