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淑芳
县域引才往往困难重重。大城市能提供高薪、医疗、教育等综合优势,而县城即便开出同等薪资,也难以抵消发展空间的落差。更严峻的是,传统“挖人”策略常陷入“引进—流失—再引进”的循环。
困局之下,缙云走出了一条新路——与其在现成人才市场“竞价厮杀”、花费高成本摘果,不如用产业布局的“土壤”培育自己的创新力量,让年轻创业者的“种子”长成支撑县域经济的“大树”。
而“种树”的核心逻辑在于“适配性”。县域经济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聚焦自身最具潜力的产业,构建从技术研发到应用场景的完整生态链。在此进程中,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将人才战略嵌入产业发展的基因。就像缙云瞄准氢能产业,并未急于高成本引进行业大咖,而是通过创业大赛筛选年轻的科研团队,并提供研发场地、政策补贴和产业链对接。这种“以产育才、以才强产”的模式,让人才成长与产业壮大形成了闭环。
当然,人才培育是一场“慢生意”。就像杭州的“六小龙”,几乎每个创业创新团队都是蛰伏在实验室数年,才迎来了一朝的爆发。这些成功案例都在揭示,经济的突围不在于短期引进多少“光环人才”,而在于能否用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培育出与本土产业深度绑定的“新质生产力”。
只有当县域放下“速成心态”,转而修建人才成长的“阶梯”、铺设产业创新的“轨道”,让越来越多的“本地苗”生生不息,才能最终生长出一片片的“人才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