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学习实践

“产业链”视角下壮大龙泉黑木耳产业的思考

  龙泉是中国黑木耳之乡和全国黑木耳十大主产基地县之一,黑木耳产业作为龙泉的农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产值约占龙泉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近年来,龙泉出台一系列促进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和政策,不断推动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在“产业链”视角下,如何立足区域实际,更好地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统筹发力,把“小木耳”发展成“大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龙泉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亟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黄思源 季敏

  龙泉黑木耳产业发展现状

  龙泉黑木耳种植经多年发展,已成为南方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和黑木耳商品集散地。如今,龙泉黑木耳已成功注册证明商标,并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龙泉黑木耳优势区入选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数据显示,2022年,在全省黑木耳总栽培1.72亿棒中,龙泉栽培1.29亿棒,居全省之冠;2023年龙泉黑木耳栽培1.26亿棒,仍居全省第一;2024年龙泉黑木耳栽培新增2200万棒。如今,龙泉黑木耳产业已构建了较完备的市场体系。目前,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是龙泉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场,占地20000平方米,曾在2014年达到历年最高年交易额35亿元,其中黑木耳占70%以上,黑木耳产品销售覆盖全国29个省市。同时,龙泉的黑木耳产业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比如菌种选育方面,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开展黑木耳新品种选育合作,开展了两年五种试验;菌棒生产方面,以食用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为抓手,培育食用菌设备制造企业2家,建成黑木耳液体菌种菌包培育中心4家、规模化菌棒加工厂7家;市场主体培育方面,培育食用菌类龙头企业18家等。

  近年来,面对国内各地食用菌生产规模迅速扩张、技术不断升级、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黑木耳这个曾经是龙泉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产业,也开始后劲不足,产业发展面临以下难点:一是一二产待提升。黑木耳菌种规范生产、自主培育难,规模化种植少,集约化养菌程度低;风险防范能力弱,极端天气影响大,生产环节存在一定技术风险;缺乏拳头产品,创新性技术研发少,无专门研发团队。二是品牌市场营销待加强。龙泉黑木耳区域品牌不彰,品牌溢价不高;浙闽赣交易中心市场功能不全,仓储物流不配套;产品结构单一,销售渠道不宽,该交易中心近年销售额呈下降趋势。三是一二三产待融合。对龙泉黑木耳文化研究、菌菇文化普及不够,农旅融合不足,融合载体、三产融合经营少,业态不丰;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百山祖园区菌物主题凸显不够,菌物资源挖掘、价值转化不足。四是要素保障待完善。农技服务体系不健全,黑木耳从业人员老龄化突出,从事精深加工人才缺乏。用地存在瓶颈,标准钢架养菌大棚缺口大,无论是规模化种植、养菌项目或金融产品创新,均需加强政策扶持。

  推动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夯实扩容提质基础。拓展品种引进渠道,加强选育技术合作,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助推国内先进成果转化落地,推进品种更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扶持优质菌种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黑木耳菌种生产供应体系。提升组织化程度,鼓励规模化种植,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进菌棒集约化生产,推动黑木耳液体菌种技术产业化应用;扶持黑木耳菌棒生产加工企业,提升规模化生产能力,组建专业化队伍。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以降低极端天气造成的不利影响为主攻方向,提前组织研判,发布预警信息,提出指导意见;建立“黑木耳专技人员—产业农技员—村级技术指导员—农户”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服务。

  二是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加快拳头产品开发,支持企业开发黑木耳新产品,推出爆款产品;抢抓“预制菜”风口,成立预制菜产业基金,制定食用菌预制菜地方标准,组建产业联盟,搭建合作平台。培育龙头企业,制定黑木耳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培育政策,给予优惠支持,提升技术、资本、人才要素集聚水平,改变传统“低小散”格局;推进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黑木耳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开展专项、定点招商,争取品牌企业投资龙泉。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坚持政府主导,搭建公共科研平台,以黑木耳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探索选育特色品种,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强化企业主体,引导企业顺应市场变化、需求走向,促进企业与政府资源、信息、技术共享,联合开展产品研发。

  三是提升区域品牌价值。强化品牌建设,打响区域品牌,激活“龙泉黑木耳”证明商标,优先在区域、企业、产品品牌中推广使用,组织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加大品牌营销宣传,创新黑木耳产品宣传模式,提升品牌植入力度;提升黑木耳品牌溢价,建立质量分级体系,健全质量监管制度。完善市场功能,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健全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把质量关;按“小市场、大物流、大仓储”理念建设新市场,植入仓储设施、质量安检等功能。拓宽销售渠道。改善产品结构,大力开发多元化黑木耳新产品;拓展电商市场,对接入驻京东、淘宝等平台,用好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构建“网上交易、网下配送”产销对接体系,并探索“经纪人+大客户”合作模式。

  四是加快产业融合。丰富菌菇文化内涵,开展食用菌文化研究,重视与传统养生文化关联研究;推进黑木耳文化与科普研学融合,建设黑木耳产业综合体,将黑木耳文化科普植入食用菌交易市场、研学基地,推出研学线路。拓展业态模式,创新融合载体,将黑木耳产业与生态旅游、医药健康等特色产业充分结合,打造多元业态;丰富文旅产品,发展食用菌主题旅游、旅游地商品开发;强化主体带动,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黑木耳加工销售,引导发展休闲观光农场。推进与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百山祖园区融合,整合民俗文化,将菌物主角与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百山祖园区联动推进,打造“菌物王国”品牌;转化菌物价值,开展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百山祖园区菌物资源本底调查,打造大型真菌科普标本库、菌物种质资源库,谋划建设准野生林下食用菌基地。

  五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强人才培育,健全市乡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将本地农师、菌师力量纳入服务体系;打造后备人才队伍,鼓励新农人、高校毕业生从事黑木耳产业,支持企业培育人才,引导年轻人从事食用菌电商营销;借力市校合作,汇聚更多技术研发人才。加强土地供给,根据全市情况对养菌大棚作合理布局,重点乡镇以集中养菌为主,充分利用闲置场所;争取上级支持,依据支持革命老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政策,做好产业用地政策支持;争取发展资金,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解决占补平衡问题。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推广食用菌信贷产品、政策,探索食用菌质押贷款产品,研究开设黑木耳仓单质押贷款;推进农业融资担保,探索建立风险分担、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更好匹配保险需求服务。

  (作者单位:中共龙泉市委党校;龙泉市政协)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4-13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7559.html 1 3 “产业链”视角下壮大龙泉黑木耳产业的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