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瓯江特刊

严用光:“大均八景”的规划师

  高上兴

  光绪七年,诗人、《景宁县志》总纂、雅峰书院主持严用光五十五岁了。自壮游归来,严用光除了编县志、办书院,闲暇之余便是登山玩水、吟咏诗词。作为大均女婿,严用光对大均,更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热心。

  在这一年写的《重游均川记》里,严用光追忆了少年在大均游玩的景象,叙述了娶妻大均后在大均的游历,更不惜笔墨,大段大段地将大均景观,和他曾游历过的地方对照起来。

  登大均的山,严用光写,“觉鸦顶汤尖之挺拔,金字龙岗之特峙,无异于登北固而览金焦,过东山而胆龟凫,近取即是,仰观焉而有得也”。北固山,即为镇江的北固山,宋代辛弃疾写有《永遇乐·金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东山,就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那个东山。在他看来,大均后山的鸦山、朝向的汤尖山,挺拔耸翠,鸦山低伏延伸而成的镇龙岗,山水相峙,沿着山中小道攀登,宛若登上北固山览胜金山焦山,越过东山远眺龟山凫山,远远近近,真是长在审美上了。

  俯瞰大均的水,严用光写道,“均潭之烟波浩渺,洋滩之雪浪奔腾,可拟长江一泻千里,黄河九曲分流,逝者如斯,会心处不在远也”。镇龙岗下那一潭凝如碧玉的水,潭下游那铺满鹅卵石的溪滩,溪滩中间那白浪翻滚的溪水,如长江奔腾、黄河分流,日日夜夜流淌不息。

  还有镇龙岗上的观音阁,严用光写,“且登大士楼,滕王高阁临江渚也”,这是拿滕王阁来比观音阁。镇龙岗下的浮伞渡,严用光说,“过浮伞,苏子泛舟游赤壁也”,这是想起苏东坡泛舟赤壁的往事了。村中景致数完,严用光也没有忘记村外的滴水岩,又写,“悬岩喷瀑,领异标新,即雁荡匡庐之胜无过于此也”,这是拿雁荡山的大小龙湫、庐山的飞瀑来比滴水岩的瀑布。

  在他的比较和想象里,大均的山水、悬崖、楼台,无不有着名山大川的风姿。这位在少年时即展露出才华的诗人,在浪迹天涯壮游二十余年后,对山川对人事,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他的作品里,常常替山水抱不平,又借着替山水抱不平,抒发怀才不遇的情绪。“此山僻在东南奥,抱奇孕美无由伸”(《惠明寺茶歌》)是典型的严用光式的句子。

  在《重游大均记》里,这种相似的句子又出现了:“吁谢康乐之屐齿不到,罗江东之行迹未经,数百年亦孰有过而问之者,即福地洞天,其汩没于荒烟蔓草之间,何可胜道?”名山大川,往往与名人相挂钩。尽管景宁有着谢灵运漫游的传说,但毕竟没有诗文的实证,严用光便不免感慨,谢灵运、罗隐的身影不到,即便是洞天福地,也难免湮没于荒烟蔓草,鲜为人知。

  有感于此,严用光便将大均山水“择其尤胜者编为八景,发为诗歌”。由此可见,对大均八景的选择和书写,严用光显然不是心血来潮。从创作的角度来说,《重游大均记》其实是严用光大均八景诗的“创作谈”。在这篇创作谈里,严用光交代了创作背景、创作动机、创作思路。

  换言之,从一开始,严用光就是抱着为山水抱不平、为山水立传的雄心去的。他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打通了山水和人的境遇,去感悟山水、共情山水,并将大均的山水,和祖国的河山挂钩起来。在带着一点“攀附”意味的挂钩里,严用光实际上通过名山大川这个中介,为大均山水链接了那些最为经典的中华文学,并自觉地将大均的自然山水纳入中国文化山水里。

  严用光选择的大均八景是多元的。有山(汤尖耸秀、鸦顶开祥)、有林(龙岗叠翠)、有水(均潭印月、洋滩雪浪)、有瀑(屋岩瀑布),还有人文景观(杰阁撑云、坟树围青)。可以说,这八景,比较系统地构筑了大均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体系。时至今日,这些景点依然是大均的标志性景观和游客的打卡点。

  除了选点选题,严用光还精心地选择了创作的形式。他一共为大均八景写了两组律诗。一组是八首七律,一组是八首五律。也就是说,每一个景点,严用光都分别写了一首七律和一首五律。这就从景点的维度和律诗的维度,交织成了完整的书写体系。

  现在,让我们走进严用光的八景诗。严用光的两组八景诗,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

  总体风格上,清新质朴、时有佳句。如,“指点青山梯在目,犹思挈伴一登攀”(《鸦顶开祥》)、“幽崖含古态,老树发奇芬”(《杰阁撑云》)、“开窗凝眺处,书意满梳棂”(《汤尖耸秀》),特别是《洋滩雪浪》“水气通云气,滩声带雨声”一句,打破了诗句用词重复的忌讳,故意用一字重复来描写云气水气氤氲一体,滩声雨声激荡交响的场景,在平如口语的句子中,融视觉听觉于一体,极其险绝。

  创作手法上,善于用典,时有化用。如写《均潭印月》,“乘槎何处访前因”“乘槎银汉近,便拟泛张骞”用张骞泛槎到天河的典故;写《坟树围青》,以“匝地已无红日漏,参天常见绿云团”化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写《屋岩瀑布》,“匡卢练影同妆点,雁荡晶帘费剪裁”用殷周之际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庐山的典故;《汤尖耸秀》里,“雾宿岩边树,云归岭上亭”则让我们隐约看到了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影子。

  意境营造上,水韵仙韵,交织交融。在十六首八景诗里,严用光以极大的热情写水的各种形态,写溪水有清潭、澄潭、春浪、夜涛,写云雾有瑞霭、晨露、晨雾,写瀑布有飞瀑、悬流、雪霰、雪浪,在这些富于变化的词语里,大均各种状态的水,也就顺势而出了。再有仙韵,有凌云意、乘槎、云山、仙乡、无埃、龙门、蓬岛、蟾光、兔魄、银汉、净俗尘、银河、斗牛横等等,无不透着缥缈超拔的气质。

  七律八景和五律八景相较,除了外在形式不同,内在也有差异。我们可以拿一组来作比较,如《龙岗叠翠》。

  七律:“回龙起伏峙高岗,形胜天然占一方。飞阁下临浮伞渡,层峦深护读书堂。凌霄翠黛含晨露,倚岭苍枝挂夕阳。四面云山同庵画,溪流如带抱仙乡。”

  五律:“古木知何代,高踪溯宋唐。环冈团紫翠,倚岭郁青苍。异质成梁栋,奇材链雪霜。小亭门坐久,有客话沧桑。”

  我们用镜头来分析一下这两首诗歌。在七律里,以山势山形起笔(大全景),用山下的浮伞渡、学堂承接(近景),随后转到林中的树木、林外的夕阳(特写),最后以四面的山、村外的溪来收尾(大全景)。在五律里,则是以古木起笔(中景),用山岭的色彩来承接(中景),随后继续转回树木(特写),最后以小亭子收尾(特写)。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在五律里,大全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树木、亭子、聊天的人们。这种更小的场景,特别是“小亭门坐久,有客话沧桑”的意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又如《杰阁撑云》,七律用的意象是丹阁巍峨、翠嶂千重、清潭百丈、槛外村烟、岩前树色,五律用的则是空中阁、幽崖、老树、槛外波光、檐前曙色、瑞霭。我们也发现,在五律里,每一种意象都变得更小、更实,仿佛就在作者的眼前,触手可及一般。

  对比其他的七律和五律,大致也呈现出这种差别。也许是写作时的状态不同,也许是诗人的有意为之,他们总体上有了区别。五律八景如年轻女孩,牛仔裤白T恤,世俗又清新,七律八景则如畲娘出嫁,妆容齐整、仪态端庄,热烈隆重。

  可以说,无论是对“大均八景”的规划,还是对“大均八景”的书写,都体现了严用光立足景宁又超越景宁的视野,体现了他独特的匠心和纯熟的诗艺。严用光对大均的书写,也丰富了浙西南山水的文学表达,为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留下了诗的实证。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4-11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7492.html 1 3 严用光:“大均八景”的规划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