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瓯江特刊

寻根偶感

  李志伟

  自幼便常听父母提起,龙泉李家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然而族谱后来不幸焚毁。在龙泉工作期间,我偶然听闻八都一带可能藏有李氏族谱,虽经多方探寻,却始终未能得见。直至2012年秋,我在拜访一位龙泉青瓷大师时,意外得知其夫人竟与我家同族。她透露,八都龙竹村中仍保存着一套族谱。闻此消息,我心中激动不已。

  一个周日,我携妻子驾车前往,在八都镇徐镇长的引领下,直奔龙竹村李老先生家中。徐镇长介绍,李老先生为人忠厚,族长将族谱托付给他保管,这一保管便是六十余载。龙泉学前李氏族谱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八仙桌上,蓝白相间的封面透露出家族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家族传承的悠久历史。年近八旬的李老先生缓缓问道:“你太公、爷爷、父亲是哪位?”我恭敬地一一作答。他摇了摇头,表示并不认识。我忽然想起太公曾是龙泉的名人,便提及他的小名。果然,李老先生立刻表示认得,并告诉我,村里曾有两位我家的佃户,几年前刚刚离世。他指着族谱说:“你找到第四本,就能找到你的上辈祖先。”

  我小心翼翼地捧起族谱,仔细翻阅,终于在微微泛黄的宣纸上看到了太公和爷爷的姓名、出生年月及生平简历。那一刻,我好似触摸到了从未谋面的太公和爷爷的衣襟,他们慈祥的面容仿佛就在眼前。我心中热血翻涌,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根脉所在。眼含热泪,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将这一消息告诉了他。从父亲的声音中,我听出了难以掩饰的兴奋与欣慰。

  龙泉学前李氏,其始祖可追溯至唐代开国公李靖。李靖的次子曾任平江刺史,他的后代定居于常熟。至唐末,为避战乱,李氏三兄弟迁居龙泉,自此在龙泉等地繁衍生息,开枝散叶。

  在李氏家族的历史中,有一位远祖尤为值得一提,他便是独捐重金重修济川桥的李浚。据《龙泉县志》记载,李浚,号鹤堂,为贡生出身,一生热心于地方公益事业。他为人慈孝,疏财仗义,乐善好施,深受乡里敬重。济川桥始建于北宋时期,因年久失修,几近荒废。清嘉庆十年(1805年),李浚毅然出资重建此桥。他“拓旧址砌石为墩,桥高四丈,长七十余丈,宽一丈六尺,桥面铺砖,上盖瓦屋七十三间,中矗巍阁”。嘉庆十一年(1806年)三月廿七日,济川桥终于落成,工程耗资一万四百余缗(1缗等于铜钱一千文),用工二万八千余个。此举备受县民赞颂,翰林院侍讲梁同书、内阁中书端木国瑚等名士纷纷为其撰文记颂。

  李浚之子李玑田(其墓现存于西街街道宫头村)也传承了父亲的家风,乐善好施,修桥铺路,继续为乡里造福。父子两人的善举,成为当地流传百世的美谈,至今仍为人称道。

  我曾读到民国时期何浩然先生为族谱所作的序言,他写道:“中华民族如同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而千百个姓氏则是这棵树上繁茂的枝丫。”这话说得实在精妙!每一个姓氏,都是这棵大树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却又与整个民族血脉相连。正如李氏族谱所记载的,我们的先祖在这片土地上开枝散叶,代代相传,既守护着家族的根脉,也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浩瀚长河。

  每当我翻阅族谱,看到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与心跳。他们或许是平凡的农夫,或许是名震一方的贤士,但无论身份如何,他们都是这棵大树上的一片叶子,为家族的繁茂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今天的我们,也正站在先辈的肩膀上,继续书写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

  何浩然的话让我更加明白,家族的传承不仅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一种精神的接力。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棵大树上的一片新叶,既要汲取根脉的养分,也要为未来的枝丫撑起一片天空。正如济川桥的重建者李浚父子,他们的善举不仅造福了当时,更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而我们,也应当以同样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家族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代代相传,让这棵大树更加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3-28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6679.html 1 3 寻根偶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