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脉赓续传承
三月,青田雾里看花奇庙游·庙会寻福之旅如约而至。
在阜山乡亲的心目中,逛庙会可不是简单的节庆活动。《周氏族谱》记载,阜山庙会始于宋末元初,是浙南历史悠久的庙会之一。它见证着农耕时代人们对风调雨顺的虔诚祈愿,承载着侨乡儿女的离愁别绪。2008年,阜山庙会入选丽水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这句吟咏风骨的绝句,在阜山化作具象的信仰图腾。阜山庙会的“庙”指的是清真禅寺,它集寺、观、庙、殿等于一体,被誉为“浙南第一寺”。这里主要供奉唐代名相李泌,因他为官修道,清真寡欲,“清真”二字由此而来。相传在唐朝,一位青田籍陈姓官员受奸臣陷害,被打入天牢。李泌为其辩明冤情,使其得以平反出狱。后来陈姓官员身染重疾,又是精通医术的李泌妙手回春。这位官员晚年归隐青田,将这段恩情铭记并流传,他的后人因此在阜山建立“清真堂”纪念这位“白衣丞相”。
走进坐落于眠牛山麓的清真禅寺,只见藻井上瓯塑的祥云瑞兽栩栩如生,颇有唐风宋韵,钟鼓楼中西合璧的穹顶,则折射出侨乡独特的文化特色。
沿着庙会的时间脉络,可以触摸到文明传承的肌理。传统的阜山庙会规模宏大,历时三个月。每年农历正月初七白衣丞相出巡的旌旗猎猎声,二月十九观音诞辰的梵呗唱诵,三月廿三陈十四夫人巡境的鼓乐喧阗,共同交织成一曲民俗交响。其中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二月初八“献千斤烛”。这一天,来自温州、丽水各地的民众以彩车为阵,乐队开道护送红绸缠绕的巨烛前往清真禅寺,向白衣丞相致敬。献烛的队伍,由最初的两人共抬,已经发展为如今的八人协力。
据阜山庙会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仲川介绍,燃烛仪式分为送烛、投烛、点烛,现场火苗璀璨如繁星,数万人躬身祈福,场面极为壮观。所有蜡烛从年头点到年尾,次年换新烛时,旧烛被制成小的平安蜡烛,寓意四季平安,家家安康。
在63岁的阜山村民陈雄梅印象中,自上世纪80年代起,阜山庙会一年比一年热闹,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清真禅寺前锣鼓喧天,香烛烟雾袅袅升腾,染青整座寺庙。盛况空前的一次,吸引了12万人次。打采茶、打花棍、舞龙、舞鱼灯等民俗表演,与市集间山粉面的氤氲香气共同勾勒出庙会的盛景,“过去购物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庙会就是集中销售和采购的好机会,摊贩云集,各类商品应有尽有。”
源于祭祀活动的阜山庙会,历经时代流变,已从最初的信仰仪式演变为一场集民间艺术、物资交换、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文化盛会。“我已经是第58代传承人了。每年庙会都由我们自发组织,除了展示民俗文化,也让乡亲们有个情感交流的场所。”周仲川说。
齐聚庙会共襄盛典
今年恰逢清真禅寺建寺800周年大庆,以“八福之旅”为主题的阜山庙会,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寺外的广场上人头攒动,鼓乐如雷穿透云霭,二十四节气柱组成的四季长廊下,三百余名演职人员以“三迎、三敬、三祝”的古礼为经纬,织就一幅“共庆八百庆·共圆同心圆”的沉浸式画卷。
在罗可歌导演团队的巧妙构思下,“三迎”篇章化作一条时空隧道:数百名阜山乡的村民缓步入场,少年诵诗声清越如泉,老人击钟声浑厚似浪,热血翻腾的武术表演间,佩戴红围巾的返乡华侨与乡民并肩而立,将时光与记忆定格在这一刻。
“三敬”仪式上,主祭诵读祭文,向天地祖先与白衣丞相李泌祈福,白衣舞者翩翩起舞,宽大的衣袖随风飘动,将人们的祈愿化作可见的具象。石雕门下,侨胞与乡民同抱阴阳手躬身行礼,在古乐中勾勒出庄严肃穆的情景。
当九拜的“传承礼”和十拜的“薪火礼”在主题歌中交融,青年侨胞与本地乡民开启“三祝”的环节。迎烛队伍肩扛千斤巨烛缓缓穿过节气柱,在清真禅寺堂主的引领下,众人点燃希望的烛火,刹那间,所有人的美好心愿仿佛化作山间的风,携着“国泰民安”的祝福拂过每一寸土地。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至二月十九是阜山春季庙会,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段。这场祈福大典融合现代舞台技术,借助光影与音效,更能凸显庄重的仪式感。”周仲川说。
正在现场观看祈福大典的华侨林女士难掩激动:“在异国越久,越觉得文化血脉难以割舍,这一次现场目睹祈福大典,太震撼了。”
玉带溪畔,长达20米的民俗长卷徐徐展开:鱼灯似星河倾泻,布龙如云海奔涌,花棍舞节奏活泼欢快,腰鼓声震耳欲聋。巡游队伍领队周国英带着70余人的队伍昂首前行,她说,每年阜山庙会上,民俗队伍都会带来精彩绝伦的表演,“今年村民热情高涨,从大年初七就开始排练,只为能一展非遗的风采,让更多人关注阜山庙会。”从女子鱼灯队到阜山布龙,这些经过了漫长岁月的非遗技艺,依然释放着蓬勃的生命力。
人文经济融合共生
三月的春风轻拂过阜山,这场古老的庙会正以全新的面貌书写着人文与经济交融的生动篇章。
近年来,阜山致力于打造“雾里看花·青田奇庙游”文化品牌,以年轻化、潮流化的方式,将现代艺术与传统民俗相结合。庙会期间,一连三天,“祈福、迎福、舞福、寻福、纳福、传福、接福、聚福”八个活动板块在阜山乡的各个村落开展,为游客构筑起沉浸式的文旅体验场景。据统计,活动举办期间,周边商家的营业额较平日增长了20%—50%,传统文化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动能。
在清真禅寺外广场上,半塘欢喜国风乐团打破传统弦乐会的形式,引领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与时尚的碰撞;“明制婚礼”展演中,凤冠霞帔的新娘与白马红袍的新郎,以三书六礼、八抬大轿的传统仪式,将明代婚俗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众人眼前,引得阵阵惊叹;木偶戏台前老艺人指间生花,越剧戏腔穿越时空;寻迹古村觅福打卡活动别具匠心,以“福”为线索,串联起阜山乡的古桥、古庙、古建筑,游客手持集福拼图,饶有兴致地解锁阜山的自然美景与人文风光。
沿着古村寻福的路线漫步,沿途可见清真禅寺斑驳的砖墙上垂下的许愿木牌和文创市集里清真禅寺八百周年限定款山茶油礼盒、山茶油手工皂、五福临门冰箱贴等伴手礼。市集上,油锅里翻滚着豆腐泡,浓郁的香味与皇菊茶的清甜形成鲜明的对比。走进陈琪纪念馆,便能邂逅中国近代早期博览之父的传奇故事。安店老街的美人靠上,银发老者与汉服少年言笑晏晏;周宅迎龙书院的飞檐斗拱下,外国游客神情专注地制作合香手串;陈宅村毓秀桥那古老的石拱,仍在诉说两岸同根的故事;网红博主雷大毛工作室里,飘散的拿铁浓香与百年老宅的木质香气形成了奇妙的混搭感……
“没想到传统文化也能这么‘潮’!”青田游客杜慧慧第一次参加阜山庙会就被深深吸引,她向记者展示了集齐的八福拼图:“这次寻福之旅让我在山水之间探访历史古迹,感受独特的文化,非常有趣,明年我还会再来!”当非遗技艺走进生活,当古老建筑变身文化会客厅,乡村振兴便获得了不竭的内生动力。
夜幕降临,千斤烛的光芒点亮了乡村,玉带溪的流水承载着古老的祈愿蜿蜒远去。阜山庙会的故事仍在续写,在古今的对话中探寻着人文与经济的共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