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瓯江特刊

阜山庙会的传承密码

  本报记者 管丽芬

  为何一场始于宋末元初的民间祭祀活动,能在八百年风雨中生生不息,甚至在现代文明的淬炼下愈发鲜活?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摇曳的烛火、舞动的鱼灯、交织的乡音,以及古寺与潮流碰撞的火花中——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更是农耕文明基因与乡村振兴密码的奇妙耦合。

  当千斤烛队伍缓步穿过二十四节气柱,烛光映照着返乡华侨湿润的眼角,我触摸到了阜山庙会传承的第一个密码:信仰的具象化与情感的共同记忆。清真禅寺里供奉的“白衣丞相”李泌,早已不只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乡民们精神世界的寄托。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仲川的讲述中,文化血脉的延续并非依赖刻意的保护,而是源于乡民自发的文化认同——当民俗活动成为情感交流的平台,当旧烛化作平安烛点亮千家万户,这场盛会便不再是简单的节庆,而是阜山及周边地区乡亲的精神原乡。

  漫步在玉带溪畔,聆听《福乐阜山》弦乐与古寺钟声的交融,我看到了第二个传承密码: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二十四节气柱下,少年的诵诗声清越如泉,老人的击钟声浑厚似鼓,戴着红色围巾的华侨与乡民并肩而立,古礼的庄严与现代舞台的光影在此碰撞出新的火花。导演团队以解构与重构的笔触,让传统元素焕发新生。

  穿梭在安店老街与迎龙书院之间,我发现了第三个密码:人文与经济的共生之道。“明制婚礼”的凤冠霞帔与白马红袍,在手机直播镜头前掀起惊叹;山茶油手工皂与五福临门冰箱贴,让非遗化作可触摸的生活美学。戏台前年轻游客的专注眼神,百年老宅里飘散的咖啡香,都在诉说着阜山庙会独特的当代性——它既保留着市集油锅里翻滚的豆腐泡香气,又精准捕获网红经济的脉搏。当乡村振兴不再依赖土地产出,而是以文化为土壤培育新业态,古村落的飞檐斗拱下便有了更蓬勃的生命律动。

  阜山庙会的生命力,正是源于其对“共生”的深刻诠释:传统与现代共舞,乡民与游客同欢,非遗与潮流共振。当非遗真正活态化传承进生活里,这场延续了八百年的文化盛宴也成功沉淀为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3-28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6663.html 1 3 阜山庙会的传承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