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专刊

客都是梅州 文物由来第一流

  在万里迁徙中,客家民系不断淬炼自己,创造了中国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地域文化——客家文化,承载着千百年来客家人的动态生存智慧。梅州是客家民系的形成地和聚居地之一,在文化上拥有和保存着典型的客家传统文化。

  1994年,梅州入选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梅州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4个、历史文化名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4个、历史文化街区4条;市级历史建筑339处;中国传统村落78个,是广东省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地级市。梅州市拥有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48项、代表性传承人538人;拥有客家围龙屋4367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52处、革命旧(遗)址509处。因辖内文化遗产俯拾皆是,梅州被现代著名文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评价为“文物由来第一流”。

  ●古老方言

  “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梅州的梅县话为标准音,是汉族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也是客家人进行身份辨识的依据之一,属于汉语八大方言之一,更是全球客家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客家话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词汇、语法和音韵特点,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承载着客家人对中原故土的记忆和情感。像“阿姆”(母亲)一词,在古汉语中就有类似的用法,这种语言现象体现了客家文化在历史传承中的稳定性。在词汇方面,客家话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如“日头”(太阳)、“月光”(月亮)等。这些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

  ●建筑文化

  在梅州,典型客家民居建筑有仁厚温公祠、丰泰堂、兴宁磐安围、南华又庐、东华庐、李威光故居、泰安楼、花萼楼、石寨土楼、种玊上围等。从建筑类型看,土楼、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多杠楼及中西混合式等形式丰富,尤以围龙屋知名,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变迁。这些民居屹立于青山绿水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承载着客家人核心精神的客家围龙屋,是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围龙屋一般选址靠山近水向阳,屋前是半月形水塘,房屋主体为前方后圆的独特形制,主要建筑有龙厅、化胎、祖堂、中堂、门堂、禾坪、池塘等。建筑核心为方形厅堂,一般设有二至三个厅堂,堂与堂之间有天井相隔。厅堂两侧有可以扩展的横屋,院落的后部为逐步升高的半圆形“化胎”和围屋。围龙屋内,家族聚居,世代传承,随着居住人口数量的增加,围龙屋的规模(围数)随之呈现同心圆增长,其中轴线和格局保持不变。围龙屋既是客家人安心的居所,更蕴含了“天人合一”“聚族而居”等寓意,彰显着客家人的智慧光芒。

  ●民俗节庆

  因循自然环境与生活生产活动,梅州客家人拥有众多独特的民俗节庆活动,如正月十五闹元宵、上灯、烧火龙、迎灯,各乡镇举办的挂大牌、扛公王、扮古事、迎景、迎马、醮会、庙会等。每逢这些活动,客家人就如同过一个盛大的节日,还常常邀请远亲近邻一同度过,热闹非凡。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埔寨火龙,是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目。火龙用竹篾制成龙躯,裱以白纸,涂以颜色,再在龙的全身安装上用硫磺、白硝、木炭制成的“土火箭”及不同式样的烟花,于每年元宵晚上由百余名表演者赤膊上阵舞动燃烧,以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祥和吉利、岁岁平安。如此盛况几乎年年上演,世代相传。

  ●客家艺韵

  梅州是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统音乐方面有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乐等,传统舞蹈如席狮舞、竹马舞、花环龙、杯花舞等,传统戏剧如广东汉剧、提线木偶戏、采茶戏等,传统曲艺如竹板歌、落地花鼓等,传统技艺如光德陶瓷烧制技艺、客家盐焗鸡制作技艺、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等,都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

  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时期伴随客家民系的形成而成型,是中原文化与梅州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它采用客家方言演唱,由民间口耳传承流传于梅州境内,并传播到海外客家人聚居地。它曲调丰富,腔板众多,是梅州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广东汉剧是广东省三大剧种之一,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牡丹”。广东汉剧唱腔朴实淳厚,悠扬典雅,古朴刚健,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大板、昆腔、佛曲和民间小调等。舞台语言沿用中州音韵、普通话。梅州大埔县是广东汉剧发展的传统核心区域。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3-27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6601.html 1 3 客都是梅州 文物由来第一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