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春,南京的天气还未褪去寒意,缪海旭的命运齿轮已悄然转动。
这个生于江苏的“85后”技术极客,并没有想过自己会与浙西南的一座小城结缘。彼时,他刚离开互联网大厂,转行进入一家深耕展厅空间设计20多年的传统企业——南京思德展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李军向他递去橄榄枝时,表达了公司立志“自我革命”的决心:用AI让空间开口说话。缪海旭被任命为创新业务中心负责人,带领一支新组建的团队勾勒“AI共享展厅”的蓝图。
最初,这支“数字特工队”将未来的战场定位于长三角发达城市,直到青田县招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叶堃推开了李军办公室的门。在双方第一次见面的洽谈会上,叶堃的一句话改变了公司新项目的落子计划:“青田虽小,但你们的理想,我们能懂。”
这句话背后是青田的底气。早在2021年,青田便嗅到了数字经济的机遇,提出打造“元宇宙第一县”,并划拨专项基金,计划在一个个数字化改造方案中让空间获得永生。正如青田县招商服务中心主任吴海燕所说,山区县资源有限,但换个角度看,元宇宙的虚拟空间恰恰能打破地理限制。这个理念与思德数科不谋而合:“传统展厅像一次性消费品,一经建成就开始‘贬值’。而AI+共享展厅,则能让空间‘活’起来。”
一场“双向奔赴”就此展开。思德数科承诺将全国首个县域级AI+共享展厅落户青田,而青田则为其提供场地租金减免、数字化专项补贴等扶持。落户青田的前三个月,缪海旭的团队忙着思考如何将技术扎根本土。白天,他们挤在位于华侨总部经济大楼的临时办公室,对着满墙电路图废寝忘食;入夜后,技术员常到太鹤湖畔散步,畅想着在这里即将矗立起“共享客厅”的雏形。
转机出现在2023年深秋。团队研发出“空间神经中枢”——一套融合AI生成、数字人交互与物联网感知的系统。2024年11月22日,华侨总部经济大楼第35层热闹非凡。这一天,“青田城市共享客厅”带着缪海旭团队的梦想启幕。
打开轻量化的密码
城市共享客厅的物理空间并不大,更像是一个“数字魔方”——模块化智慧岛台犹如乐高积木般灵活重组空间,数字人化身智能导览员,边缘算力技术让虚拟与现实场景无缝衔接。
在展厅的核心区域,配备机械臂的“数字沙盘”正上演一场紧张刺激的“救援演练”。这是思德数科为中国移动青田分公司量身打造的“城市智慧应急系统”演示平台。在这座看似普通的微缩城市模型中,藏着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并响应各种紧急情况。
随着“火灾”警报骤响,机械臂模拟的无人机呼啸升空,红外摄像头瞬间锁定厂房的“火源”。与此同时,沙盘上,三辆安装着AR导航模块的消防车、救护车、警车冲破虚拟火场,车头的摄像头将实时画面传回后方巨屏。屏幕中,实景航拍与数字救援车辆交织成动态图谱,伤亡数据、水源定位、交通管制方案如瀑布流般倾泻,瞬间就能生成一份三维作战报告。
“过去用PPT讲智慧应急,客户总盯着天花板走神。现在他们恨不得钻进沙盘里指挥作战。”思德数科副总经理沈小茅轻触屏幕,展厅瞬间切换为“红酒贸易专场”。AI生成的意大利托斯卡纳风光视频联动,空气中仿佛飘散着葡萄的香气。“这条两分钟的红酒宣传片,AI七天‘酿’成,成本不到传统拍摄的十分之一。”
城市共享客厅的魅力,还在于其共享的理念。思德数科首创“AI+共享展厅”让企业只需支付年费,即可随时“秒切”专属场景。更具有颠覆性的是,展厅的“智能内核”——数字人“云猴”能通过算法识别访客微表情,动态调整讲解策略;传感器捕捉客户停留时长后,次日即推送定制方案。“过去招商或收集客户反馈靠人海战术,现在靠数据精准狙击。”沈小茅说。
在展厅中,科技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参数,而是一个生动的叙事者。数字化“轻资产”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重约束”,赋予了小城青田更为敏捷的转型能力。
不久前,青田城市共享客厅成功入选2024年度工信部元宇宙标准化工作组的元宇宙典型案例。这一荣誉不仅是对青田创新实践的肯定,也再次印证了青田一直秉持的理念——在资源有限的县域,更应通过“共享”思维打破资源瓶颈。
编织数字神经网络
最近,缪海旭的团队频繁往返于南京总部与青田。自青田的城市共享客厅在业内声名鹊起,他们相继接到了青田某乡镇和丽水市区一创新中心的邀约,复制“AI+共享展厅”模式。
这只是一个起点,他们还计划以丽水为原点,将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站在展厅的会议室里,缪海旭展开中国地图,2846个区县被标记为潜在的“战场”。他们计划将青田模式植入更多的县区,今年的目标是覆盖30个县。
如今,在青田这块试验田里,已经生长出“数字根系”,城市共享客厅所积累的数据如同肥沃的养分,在AI算法的催化作用下,孕育出了独特的产业适配模型。只需输入县域的人口、资源、区位等参数,系统便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生成一个定制化的模板。“青田就像我们的‘种子库’一样。”缪海旭说,“每当我们与一个客户合作,就能提炼出一个标准化的模块,最终将这些模块组合成适应不同环境的‘数字工具’。”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县域时,缪海旭的回答带着几分诗意:“大城市的展厅像一台精密仪器,但县域的展厅能看见人间烟火。”在他眼中,县域经济的数字化绝非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一场对地方特色的深度解码,像县区的山水、老街的砖瓦,甚至阿婆围炉煮茶时的闲聊,都是独一无二的“数据资源”。
在青田,科技感与人文情怀找到了完美的结合点。缪海旭在初次接触青田时,就被这里的侨乡文化吸引,同时也看到了这座“世界超市”在“对外推介”时面临的困难,“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让小城市难以脱颖而出。”但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浪潮为“被看见”提供了可能,解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份“烟火气”转化为独特的竞争优势。比如,在打造青田红酒贸易展厅时,他们巧妙地将华侨的故事融入AI宣传片中。这种“在地性”思维模式让青田模式避免了科技公司常见的精英视角陷阱,转而从市井生活中寻找创新的灵感。
“我们不是颠覆者,而是连接者。”缪海旭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说,“当2846个区县通过网络紧密相连,县域经济就能突破物理的界限。”与此相同,县域经济的未来也将在连接与裂变中,走向千面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