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1359), 浙江诸暨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梅花屋主、会稽外史等,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以善画梅花著称于世。同时因为始用花乳石篆印,被认为是以石治印的首创者。明郎瑛《七类修稿》云:“图书,古人皆以铜铸。至元末,会稽王冕以花乳石刻之。”王冕所刻花乳石的出处,业界多有不同见解。有一种观点认为就是青田石,如黄宾虹在《古印概论》中提到:“会稽王冕,自号煮石山农,创用青田花乳,刻成印章。”当然要说王冕与青田的关系,最紧密的就是刘基了。
刘基在杭州时,就听闻过王冕大名,知道他诗写得好,当时许多善诗的士大夫也常常夸赞他,只是苦于无缘结识。元至正十四年甲午(1354),浙东地区民变迭起,刘基老家瓯栝一带吴成七作乱,“焚掠府库,室人女妇,日杀伤无算,处、温、婺及建宁均被其毒。”(宋濂《宋文宪公文集》卷四《叶治中历官记》)
当时浙东六郡都匪乱横行,只有绍兴相对太平,因此士大夫纷纷择地绍兴避难。刘基也在这一年春天,举家避居绍兴。
刘基到了绍兴之后被当地山水人文所吸引,加上无公务羁绊,难得清闲,便广交朋友。而神交已久的王冕,无疑是刘基最想见的人之一。
那么此时的王冕在哪里呢?据宋濂《王冕传》说,王冕因屡举进士不中,便绝意功名,到处交游,以诗会友,晚年隐居九里山,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另一位元人徐显《稗史集传·王冕》,则明确提到王冕隐居九里山的时间,是在至正戊子(1348)南归后,“择会稽山九里,买山一顷许,筑草堂,读书其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徐显《稗史集传》“王冕”)可见刘基来绍兴时,王冕已在九里山隐居多年。至于九里山的具体方位,今有两说,一说在今诸暨县枫桥镇北九里;一说在今绍兴市越城区鉴湖镇的九里。不管在哪里,刘基前往拜谒,都是能够遇上王冕的。
刘基在《王原章(又作元章)诗集序》中写道:“至正甲午,盗起瓯、括间,予避地之会稽,始得尽观元章所为诗。直而不绞,质而不俚,豪而不诞,奇而不怪,博而不滥,有忠君爱民之情、去恶拔邪之志,恳恳悃悃见于词意之表,非徒作也,因大敬焉。”(浙江古籍出版社《刘伯温集》第二卷“序”,108页)从这段文字上看,刘基很可能刚到绍兴的这一年,就见到了王冕,并认真拜读了其诗作。而王冕诗中所体现的“忠君爱民之情、去恶拔邪之志”,与刘基的情志十分契合,因此两人一见如故,相互敬仰。
二
刘基结识王冕,始于慕其诗名,故二人的交往,多见于他们诗歌赠酬唱和。这也是古代文人间通行的社交方式,以诗词抒怀言志,扬才露己。王冕诗画双绝,一生画梅咏梅种梅无数,与梅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那首《墨梅》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至今脍炙人口。刘基同样才情卓绝,不但精通诗词,而且在书画领域里也有很高的造诣。现今刘基传世诗作中,就有《题三香图》《题画梅》《题梅屏二绝》《题画红梅》等许多梅花题画诗,可见刘基也画过不少梅花的。在中国文人眼里,梅花象征高洁孤傲,对梅花的共同偏好,使他们更加心灵契阔,成为知交。
刘基的诗作,主要收录于《诚意伯刘先生文集》《太师刘文成公集》《刘伯温集》等多种版本中,其中与王冕交往的诗作,仅见《题王元章梅花图 》诗两首,其一云:
会稽老王拙且痴,能画梅花称绝奇。
春窗走笔生古怪,中有窈窕倾城姿。
人生得闲真是好,得闲不闲惟此老。
布袍阘茸发不流,一生只被梅花恼。
天生梅实可和羹,尔梅有花结不成。
世间花实总尤物,不如画图终古无枯荣。(浙江古籍出版社《刘伯温集》第十八卷“歌行”,360页)
从“会稽老王”的昵称,可以看出两人关系是比较亲密的,约摸王冕年事已高。据清吴荣光编撰的《历代名人年谱》记载,王冕生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七月二十二日。按此推算,则刘基于1354年初见王冕时,对方已年近古稀了,而刘基才44岁,二人可谓“忘年交”。但吴荣光的这一说法,后来被徐邦达先生考证否定掉了,如今学界普遍认为王冕生年不可考,而卒于1359年几乎是可以肯定的。
另一首《题王元章梅花图》全诗22句,开首几句:“道人红颜映髭雪,欲与梅花斗清洁。梦魂化作梅花神,貌得梅花最奇绝。”前两句写王冕的容貌:面色赤红,须白如雪,看上去仙风道骨,却也表明此时的王冕已垂垂老矣。后两句写王冕画梅之状,仿佛梅神附体,笔下梅花逼真奇绝。这首诗原题在王冕《双清图卷》后,有“刘基为与宜书”落款。清代学者陈撰在《书画涉笔》一则笔记中,完整记录了王冕为与宜作《双清图卷》的题款以及刘基所作的这首题梅花图诗:
王元章《双清图卷》自题云:“至正七年四月八日,寓萧山戴氏画楼,是日风雨大作,客兴挹郁,与宜携长纸索予写梅。拂纸挥毫,便觉萧爽,如明月雪雾,放舟洞庭林屋之下,精神飞动,不知人世之云何如也! 遂纵情为作推篷横看勒竹以副,命‘双清图’云,冕识。”道人红颜映鬓雪,心与梅花斗清洁。梦魂化作梅花神,貌得梅花最奇绝。高轩落笔当睛曦,北风吹树寒云垂。九霄露结珠长蕊,野水影动龙蛇枝。劳生苦被烦热恼,见此令人畅怀抱。虚堂少闻无散木,玄鹤一声惊绝倒。西湖处士骨巳槁,湖上淡烟迷蔓草。石坛日夜长苍苔,紫脱瑶英为谁好。罗浮山,在何处?闻道其间无散木,只有梅花二万榄。王初平,在金华,山中白羊许借我,与尔并驾凌飞霞。刘基为与宜书。
从陈撰的这则笔记中可以看出,王冕于至正七年(1347)为萧山戴氏画楼主人与宜画了《双清图卷》。七年之后,刘基来到绍兴,结识了许多文人雅士,其中就有这位戴氏画楼主人与宜。后则将王冕的这幅《双清图卷》捧出,请刘基作跋,刘基欣然应命,于是在画中题写了这首梅花诗。陈撰所录此诗,与《诚意伯刘先生文集》《太师刘文成公集》《刘伯温集》等版本所录的《题王元章梅花图 》,尚有5处内容不同,不知是刘基题画诗原作如此,还是陈撰所录之误,今已无法考证,因为这幅《双清图卷》已经失传。
刘基给王冕的梅花题画诗,其实不止这两首。据赵红娟教授考述,上海图书馆藏姚觐元《弓斋日记》载有姚氏收藏的“煮石山农画梅卷”,是王冕在玉壶山房为友人“汝器老丈”而作,上有刘基所题六首绝句,(赵红娟《<弓斋日记>所载“煮石山农画梅卷”及其刘基题诗考述》,《丽水学院学报》2022年7月第44卷第4期)兹录如下:
炎炎长日睡难成,热毒蒸蒸苦老晴。却忆忍寒香雪海,一筇长为访梅行。(其一)
写到梅花意欲仙,一生快得任人传。化身不用为千亿,飞过罗浮雪海边。(其二)
披尽寒香入画图,世间难得此清癯。不知风雪双羊路,还有梅花似昔无?(其三)
绿树阴阴谢点尘,草堂借得十分春。纸间尚爱冰心客,一任飘风吹散人。(其四)
写出梅花感旧情,湖中风雪有前盟。年来梦亦无余事,只向孤山僻处行。(其五)
终有阳春不见春,笔端时露一枝新。分明记得孤山影,隔水笼烟遇故人。(其六)
这六首绝句,《诚意伯刘先生文集》《太师刘文成公集》《刘伯温集》均未录入。从诗的内容看,这组诗整体风格沉郁低回,有对故人的强烈思念之情,应是刘基在王冕卒后的怀旧之作。特别是第五、第六两首诗,说明二人曾有西湖孤山看梅赏雪之约。如今,斯人已逝,刘基却难忘孤山之约,多年以后常常想起,只能在梦中相遇,感情真挚,令人伤怀。
三
王冕为刘基所作的诗,在其《竹斋诗集》仅见两首,其中《雪中次韵答刘提举》全篇共42句,兹录其后数句:
此时忽想括苍翁,应是清冰生肺胆。
兴酣直上百尺楼,天上星辰必亲摹。
平女自有澄清志,要使齐民无秽埯。
杀奸除暴尽忠义,坐令豺鳄成韮醢。
夫何混杂草木中?冰团冱合衔凄潜。
不如买却金豪曹,且置蒲萄千百坎。
君歌我和纵高情,痛扫华腴归古淡。
无知笑杀楚三闾,安用离骚寄悲感?
这是一首与刘基唱和的七言古诗,全诗借景抒怀,兴酣落笔,洋洋洒洒,极尽铺陈。诗中“括苍翁”即是刘基,“清冰生肺胆”是对刘基品行高洁的赞扬。“杀奸除暴”是对刘基在乱世中能够施展抱负、廓清寰宇的期盼。“君歌我和”“痛扫华腴”则表达了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以及蔑视权贵的豪迈之情。
另一首是五律《题青田山房》:
青田刘处士,潇洒好山房。
夜月移花磴,春云动石床。
书声通远谷,琴响应清商。
我欲相依住,临流筑草堂。
诗中构画了一幅刘基在幽静山居中读书弹琴悠然自得的图景,竟让王冕心驰神往,也想去青田山中,傍清流,筑草堂,若与刘基比邻而居,那将是何等惬意!刘基在绍兴时,是寄居在绍兴城南的王元实家中,这里的“青田山房”当是刘基在青田的书斋。王冕作此诗时,未必一定到过青田山房,此诗也很可能是一首题画诗,诗中之景,或根据刘基之描述而成。
四
刘基在绍兴寓居两年,放浪山水,以诗文自娱,同时结交了不少寓官、士人以及僧道的朋友。两年之后的1356年春天,刘基接到了江浙行省授予的与石抹宜孙同守处州的任命。在赴任启程前,他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五言长诗《丙申二月别绍兴诸公》:
劳生属时艰,将老萃忧牴。
风尘隘九野,何忧为乐国?
兹邦控吴越,名胜闻自昔。
湖山竞奇丽,物产亦充斥。
交游尚质俭,而不事华饰。
况有良友朋,时来慰岑寂。
……
不知饯行诸公中,有无王冕在场。
刘基离开绍兴仅过了三年,王冕就去世了。在那个元末浊世中,刘基与王冕的诗画之交,纯洁而高雅,犹如山涧幽谷中散发着清芳的梅花,高标孤洁,久绽不凋。
(作者系中共青田县委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