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瓯江特刊

融入生活的构想

  建筑的设计创新,并非走马灯式的新风格和新技术,而是对生活秩序、传统方式、市井日常的重新建立。

  在位于松阳县城附近的大木山茶园,徐甜甜主持建造了大木山茶室。它由一个公共茶空间和两个独立庭院形成张弛节奏,以清水混凝土为背景,将湖面波光与梧桐树影引入室内,屋顶线性天窗切割出光的琴弦,午后阳光在墙面上投射出湖水的呼吸,建筑在此退隐为自然的容器,用徐甜甜的话说,“这个空间的存在,恰恰是为了忘却建筑,唯有自然”。

  循着茶香走去,大木山竹亭以轻盈姿态映入眼帘。徐甜甜以毛竹构建轻盈的亭群,坡屋顶抽象自传统村落,雷竹格栅屋面如半透的竹帘,阳光透过缝隙洒落茶田,光影随采茶工的脚步跳跃,竹亭成为茶农歇脚的驿站与游客的观景台。而每年新竹编织入结构的过程,恰似一场无声的“建筑新陈代谢”。

  在丽水乡村,传统是具象的:是文化、历史,也是情感和社会——和时间有关、能生长的建筑,它不仅是自然因素还有人事,超越了一般说的建筑与景观的区别,建筑所敏感的风格、材料和自然环境,是共生的。

  这样的共生关系,也呈现在松阳兴村红糖工坊中。徐甜甜用轻钢结构构筑起的体验休闲区、甘蔗堆放区和传统红糖加工区的舞台布景,环形走廊成为观看熬糖过程的“观众席”,沸腾的糖锅在红砖与竹棚的材质对话中化作舞台中心。游客透过蒸腾的热气望见远山蔗田,恍然惊觉劳作本是最动人的大地艺术。

  松阳县大东坝镇蔡宅村的豆腐工坊同样接地气。木桁架拼装的层层平台沿地势而建,生产流程被解构为六个诗意的场景:原料准备区、磨浆区、煮浆区、炸制区、摊晾区和品尝区。锯齿状高侧窗将天光切割为倾泻的光瀑,豆渣在石磨间翻滚如浪。在工坊中间有一条游客参观走廊,游客沿透视强烈的通廊拾级而上,头顶屋面浅水池倒映流云,脚下炸豆腐的滋滋声与豆香交织成五感交响。

  在乡村,人们对建筑的注意点往往并不落在建筑自身,而是它容纳的生活方式。

  典型如松阳县大东坝镇横樟村油茶工坊——水车在U型石墙间吟唱,徐甜甜巧妙引入水渠,水流驱动木轴咬合茶籽,石缝漏下的光瀑为茶油镀金,松脂气息裹挟着碾磨声浪,将百年传承的传统工艺凝固成可触摸的时间胶囊。

  而在松阳县古市镇黄圩,黄圩驿站的层叠玻璃幕墙凝聚着采松脂的集体记忆。轻质木结构穿插在松林间勾勒出透明画框,采脂人的身影被复刻在玻璃上,与真实松树形成虚实叠影。穿行其间,松脂滴落的轨迹、采脂刀的反光、游人的剪影,在纵深空间里被定格为永恒的文化装置。

  景宁惠明寺村的惠明茶工坊则形如在半山腰展开的茶经卷轴。西侧镂空墙框住禅寺飞檐,东侧品茗区向城市敞开豁口。晨光自卯时初刻潜入,随日晷刻度在揉茶台移动,制茶人的手掌在光影中起落如蝶;屋顶平台八根方柱刺向苍穹,倒映的流云与梯田绿浪在茶汤中荡漾,饮者恍惚间分不清喉间回甘是茶韵,还是山岚的馈赠。这正是徐甜甜建筑理念的精妙注脚:消弭建筑与自然的界限,让空间成为激活五感的媒介。

  从深色混凝土的沉静到竹材的呼吸感,从生产流程的空间叙事到自然元素的感官渗透,徐甜甜始终让建筑退居为背景,而让土地的记忆、劳作的温度、自然的神性成为主角。在松阳造纸工坊里,千年纸浆在天光竹影间重获新生;在石仓白老酒工坊的地窖中,幽暗与透亮的光轨将发酵过程转化为可饮用的光阴。这种将日常生产升华为诗意的空间实践,不仅重塑了乡村的空间认知,更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3-21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6220.html 1 3 融入生活的构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