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间,徐甜甜的设计并不追求宏大的视觉冲击,而是以细腻的在地性介入,将废弃的边角地、老旧的夯土房、沉寂的遗址转化为流动的文化容器,让乡土精神在空间中自然生长。
张玉娘诗文馆的诞生,是城市缝隙中的人文觉醒。位于松阳县城道路交叉口的三角地块,曾因古井“兰雪泉”与鹦鹉冢的荒芜而被人遗忘。徐甜甜以一道渐变透明的石墙,将喧嚣的街道与追思空间悄然分离。墙体如同展开的诗卷,刻满宋代女诗人张玉娘的诗文,白色砂石地面映着枫树斑驳的影子,古井与墓冢在路径的迂回中渐次浮现。当游客从玻璃幕墙的诗文馆二楼俯瞰,砂地如宣纸,树影似墨痕,城市噪音被过滤为遥远的背景音。这座悬浮于空中的微型文化馆,不仅修复了断裂的文脉,更让菜市场摊贩与诗社文人在同一片树荫下共享诗意。
建筑依山势层叠,600毫米厚的毛石墙仿若梯田的延伸,水渠穿馆而过,在正午直射光下与喷雾装置共舞出契约彩虹。徐甜甜在此构建了一个多感官的剧场:馆内天光如契约文书上的朱砂印,照亮清代田契、族谱与分家书,暗处的游客能听见溪水潺潺与穿堂风声,触摸石墙上凹凸的契约拓片。当村民指着展柜里的分家书向孙辈讲述家族往事,当山边马灯的舞步在博物馆北侧广场踏响节拍时,契约精神不再沉睡于展柜,而是走向了生活。
“建筑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在徐甜甜的建筑里,具象化成了故事。沿松阴溪铺展的绿道,串起独山驿站、青龙潭驿站、水文公园、大路谭驿站等多个艺术建筑,展现了松阳最具特色的秀山古村良田景观。独山驿站螺旋形建筑体量如同打开的山水卷轴,青龙堰的古法灌溉智慧与当代水文监测数据在玻璃幕墙内外形成互文。当骑行者在驿站露台眺望,绿道串联起的不仅是田园风光,更是水利文明从竹简记载到数字孪生的演进轨迹。
在古市镇十五里村,废弃的老蚕场与水塔经加固重生为蚕桑文化展示馆,螺旋走廊串联起养蚕室、手工作坊与露天训练场,游客可目睹蚕农演示古法缫丝。而隐匿在四都乡云雾中的平田农耕馆,夯土墙的裂缝被天光重新定义。破损的村舍经修复后,老式犁铧与蓑衣在顶光下投射出巨大阴影,犹如农耕文明的图腾。原猪圈改造的采光井中,正午阳光如瀑倾泻,照亮手工艺人编织竹器的指尖。北侧艺术家工作室的榫卯书架既是结构支撑,又成为村民与驻场艺术家交换故事的媒介。
登上星辰山悬崖之巅,占地近4000平方米的星空文化展示馆,以钢与玻璃演绎宇宙诗学。它似连接现实与宇宙的梦幻之桥,集星空观测、科普、摄影打卡于一身,恰如一个有机体系,与四周的风景结合,在山巅自然地蔓延开来。
在徐甜甜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丽水乡村的在地文化、生活品质、氛围格调和人文关怀,还有各种动词:提炼、概括和展示、激发、升华,以及各有解读的形容词:平静、笃定、诗意……也许,这些都呼应着沃尔夫奖的深层隐喻——最好的建筑,本就是大地写给时光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