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泉
秦人,即缙云诗人丁晓东。与晓东兄认识数十载,似乎一切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他“银行家”外表下深蕴于内心的一簇一簇诗情。
20世纪80年代末,我就知道丁晓东是一位活跃的校园诗人,在中断写作若干年后,他又一次以“秦人”之名重拾诗歌,出现在大众面前。我就在想,这个笔名之于晓东的诗写追求究竟有何意义。在通览诗集《墙后的草》全部诗稿后,我似乎透过“秦人”渐渐感受到来自于泥土与生活、历史与时光相互交错、相互融汇的穿透力,让诗歌充注这样一股植入心灵的力量,或许正是作为“秦人”的丁晓东的诗写追求和方向。
在秦人创作生涯中,生活始终成全其诗歌的底色。他就像一位娴熟的时光摄影师,将浓郁的人生况味和诗情画意一点一滴摄入一幅幅鲜活的、可感可触的、生活的黑白照中。他对生活的热爱浓缩成对于人生的思考。他笔端下所呈现出来的诗歌画面,既来自生活客观本体,也源于他超越生活的主观能动。因而,在秦人作品中,抒情是向上的一端,而哲思则是不动声色地向下的一端。
秦人的诗融入大量人生经验,于抒情与哲思两端架设一条抵达诗意的通道,沉稳,厚实,质朴。他以一个中年人的眼光去考量生活、考量人生、考量世间万物,点点滴滴了然心得,这种来自于日常的哲思之光,令整个文本更加具备“峥嵘中见岁月”的立面效果。他不事雕琢,不求奇崛,自然生成的叙写基调,确保了作品“清澈、朴素”之文风,于平和中见情、见力。
将《墙后的草》作为这部诗集的主打诗,我认为是恰到好处的。这首诗非常鲜明地烙印着秦人的书写特色:
墙后的草
几簇草长在老宅墙后,风拉扯着
孤独,若无处安放的灵魂
嗅出一种苍凉
晨曦,日落
山间冉冉升起的烟火,单纯,美好
遥遥相对,默默感知时光流淌
风起
往事,就如墙脚
涂满斑斑点点的念想
曾经的斑斓
和杂陈的况味,早已埋下伏笔
每一块青砖,刻满沧桑
转过墙角
遇见的都是那些用来相守的
好时光
这首诗以墙后的草作为切入点,透过“风”“晨曦”“日落”等相关意象,感知岁月无情、时光流淌中繁复的人生况味,尽管“无处安放的灵魂/嗅出一种苍凉”,尽管“每一块青砖,刻满沧桑”,但“转过墙角/遇见的都是那些用来相守的/好时光”。是啊,人生有太多无奈和迷惘,正如墙后的草,“风拉扯着/孤独”,而决然中的坚持终究又会“转过墙角”,遇见的是“美好”。先抑后扬,以草喻人,层层递进中,诗意最后的抵达便是一种矛盾与人心的和解。这首诗凸显出来的技术含量,首先来自具有极佳的叙述姿态与叙述基调,其次是设置矛盾并为解决矛盾埋下伏笔,再则是举重若轻,在强化气韵流通前提下,讲求整体力量布局。
秦人的大部分写作都具备“清丽、空灵、优雅”的美学特征,同时,善于在外在场景与内心场景之间“转场”,从而达到物我合一。“万物皆为我所用”,比如《普通岭》《抱器轩》《西街》《汹涌》等篇什。从他的诗歌文本架构也可以看出,秦人对诗写的现代性与古典性有一种比较好的融合。左手新诗,右手古体诗,他总能在两种不同的书写中找到其最有效的契合及最适于自己的表达。比如“欲望的解药被泥墙黛瓦隐藏/一扇门敞开着,围栏上爬满了丝瓜藤”(《就这么遇见了》),比如“那份久远的幽然/自得其乐,而风声中哒哒的追寻/像刻在器皿上不凋的经文”(《抱器轩》),又比如“画笔不停地敲打着世界/追月的你,是人们眼中一道风景”(《我和你》)。他的诗讲求意境与空间、词性活用与转换,讲求美感及内在的情感流动,这种种为他的诗又平添了一分古典的魅力。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书写习惯,秦人也一样。在他的书写中,生活是第一位的。生活,丰富了他的想象;生活,打开了他的诗意大门。他善于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发现不同,去挖掘那些沉淀在生活底部的人生况味。
他敬畏生活并热爱生活,在我看来,他不仅是生活的记录者、守护者,而且更是时代的歌吟者。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生活的操盘手,为生活摄入更多的黑白照。唯有生活,才是我们写作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