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蕊
近期,随着电影《哪吒2》的票房一路飘红,“哪吒故乡在哪里”引发热议,天津、安徽、四川等地相继发文,声称当地是哪吒的故乡,掀起了一场哪吒IP争夺战。笔者认为,与其处心积虑抢“哪吒”,不如潜心淬炼“三昧真火”,深挖本土文化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文旅品牌。
毋庸置疑,随着影片的不断“出圈”,“哪吒”作为家喻户晓的超级IP,拥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商业价值,各地“哪吒”很多是想蹭热点、沾名气,从这波“泼天流量”中分一杯羹,借势借力进行宣传,提升城市知名度,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在流量即资源的时代,各地文旅部门借名人IP乘势宣传倒也无可厚非。此前就有不少地区争抢“李白故里”“诸葛亮故里”“曹雪芹故里”等,但哪吒是神话人物,严格来说并不存在所谓的“故乡”,争抢就显得有些贻笑大方。退一步讲,即便在抢“哪吒”的过程中引来一波流量,一旦影视热度退潮,仅凭“争个名分”,不在本地特色和吸引力上做文章,无法保证文旅产业的长期繁荣。而且,如果硬跟哪吒“攀亲”而去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地编造故事,更会影响当地城市形象。
发展文旅产业,简单粗暴的“拿来主义”不可取,急功近利的“复制粘贴”亦不可行。如果忽视本地文化基因,一味跟风内卷,今天学淄博搞烧烤,明天模仿西安“不倒翁小姐姐”,后天蹭一波影视热度,只会在流量的洪流里迷失发展方向,造成城市形象的含混和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可能对当地的文化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抢哪吒”的现象折射出各地发展文旅产业的急切心态,“三昧真火”非一日能练成,打造文旅品牌也不能一蹴而就。文旅品牌必须“独一无二”,追求与众不同,注重差异化体验,才能赢得消费者青睐。其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应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深谋远虑,从本地的历史遗迹、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化名人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梳理和精准辨识,提炼出最具代表性、最具吸引力的文化符号,创造性地讲好地方文化故事,打造不可复制的文化体验场景。如洛阳以“汉服+遗址”的方式打造沉浸式体验,将历史文化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乌镇戏剧节依托江南水乡的背景,让艺术活动与古镇气质深度交融等。
同时,文旅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除了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IP,还需要文明新风培育、营商环境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的协同推进。
越是面对当下文旅营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局面,越要保持发展定力,只有以历史文化为根基,以创新表达为燃料,才能淬炼出独一无二的“三昧真火”,照亮文旅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