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个月前,蒋港宁和她的两名小伙伴正式“落户”应氏四合院。他们租下了其中四间房,成立了“黑石堡”艺术体验中心,“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关注到非遗技艺”。
而他们的非遗传承故事,要从更早之前说起。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大漆非遗专业的蒋港宁,是土生土长的壶镇人。大学毕业后,她在杭州从事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工作。“非遗文化光有展示并不够,比起欣赏成果,参与过程才更有意义。”在她看来,每项非遗都是从乡土中衍生、生长起来的,“我想带着这项技艺回乡村。”
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学校友张光辉的认同。这个来自福建的年轻人当即表示:“工作室在哪,我就去哪!”
为艺术体验中心选址一事,交到应知龙的手中。他和蒋港宁从小一块长大,毕业后又回到了壶镇,对这里的村村落落很是熟悉。
2024年10月,在联丰村党总支书记楼干强的引荐下,应氏四合院进入他们的眼帘:始建于1785年,古色生香,清幽雅致。见到四合院的第一眼,三个年轻人就喜欢上了,“既契合又亲切,仿佛就是为我们准备的。”然而,这里已闲置多年,墙面不少地方脱落,地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庭院里的杂草长到膝盖般高,几乎无处落脚。
一番唏嘘后,三个年轻人开始行动起来:学艺术设计的张光辉刷起了墙;蒋港宁负责给柱子上漆。“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上山,我一天能挖二三十斤笋呢。”应知龙乐呵呵地说,院子里那些杂草,他手动拔了两天,全部清理好了。这些杂草,足足装了三四麻袋。那些天,整间四合院里弥漫着青草香,“好闻得很”。
去年12月中旬,“黑石堡”艺术体验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四合院里许久未亮的红灯笼,重新亮了起来。
看着墙上陈列的一幅幅大漆艺术版画,蒋港宁娓娓道出“黑石堡”的由来:“‘黑’指大漆的颜色,沉稳而深邃,‘堡’代表这里是一个集合地,汇聚着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
于是,这里成了一幢与非遗文化有关的四合院。
二
三位“00后”主理人,有着各自擅长的领域:蒋港宁负责大漆制作,张光辉负责灯工玻璃,应知龙负责宣传。三人一起,将“黑石堡”艺术体验中心打造成非遗文化的传播点。
艺术中心的一侧,火光中,玻璃经历反复拉丝后,一片片饱满的“花瓣”瞬时凝结,上面的露珠浑然天成,花朵的灵动跃然而生。在张光辉手中,一根根平平无奇的玻璃棒,仿佛成了“魔法棒”,经过组合、拉扯、黏合,变成一件件惊艳的艺术品。
“这门工艺叫灯工玻璃,是通过气体燃烧的火焰高温,加热玻璃管或玻璃棒,再用钳子等工具使之塑形的一种工艺,在我国也被称为‘料器’,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学期间,张光辉的专业是玻璃艺术设计,“入门容易,做好却很难。”除了要长时间忍受1300℃火焰散发出来的高温外,还要面对高报废率。有时候,为了一片颜色和谐、造型优美的花瓣,会报废几十片玻璃。
为了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大漆的魅力,蒋港宁在艺术中心开展了体验教学,让更多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大漆作品。为此,她设置大漆的9个基础技法课程,比如堆高,是在平板上做出立体、浮雕的效果;镶嵌,是用贝壳、骨头、金属等较硬的材质进行装饰;犀皮则是在平面上塑造出丰富的色彩。
漆器,是材质之美与技艺之美的结合。“漆器的制作很花时间、费功夫。”她拿起一只精致小巧的吊坠继续展示,“别看这小小一块,没有一两个月根本做不出来。”漆器制作流程复杂,少则十多道工序,多则三四十道。上漆时尤为讲究,一层又一层,反复上漆。涂太厚,表面容易起皱;涂太薄,盖不住底,“每刷一层,都要阴干一次”,从而保证作品质地刚柔并济,坚韧不失轻盈,彰显传统工艺的严谨与考究。
大漆工艺,在蒋港宁手中,有了更为多元的表现方式:当擦拭工作台的纸巾粘上大漆后,她突发奇想,把纸巾揉成长条状并上漆,一根哈利波特的“魔杖”诞生了。有时,她以漆为绘画颜料,在各类材质上挥洒,变成各式各样有趣别致的饰物。
当四合院遇上非遗文化,“既传承了悠久的历史,也承载着创新精神”。三个年轻人希望:非遗,能成为一种在身边流动的文化,和四合院一起,融入日常生活。
三
在联丰村,“黑石堡”艺术体验中心颇有名气。
若是找不到地方,大可跟路上的村民打听:“村里新开的店在哪”“怎么找到几个年轻人的店”。此时,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都能把路指得明明白白。
事实上,早在艺术体验中心装修时,三个年轻人就开始被村民热情地照顾着:
弄堂口的婆婆经常从自家田里挖来新鲜的番薯,煮熟后用陶盘装上满满一碗,端到他们面前;
看到门口有打包好的垃圾,隔壁的老爷爷会顺手一起拎走扔掉;
夜间直播时,风从四合院的堂口灌进来,老人们会主动把大门关上,并叮嘱他们:小心着凉,关起来更暖和;
……
张光辉时常被这些举手可行的小事温暖着,“即便家乡在三百公里以外,依然能在这里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
就这样,村民们也成了艺术体验中心的第一批参观者。
一次,还在布置时,一位老爷爷走进艺术体验中心,用缙云方言询问。蒋港宁见状,赶紧迎了上去。见他对各种艺术材料很好奇,蒋港宁就逐一讲述材料的作用,以及这种艺术的历史。有时,老人会在某一个地方停留很久,望着某一个物品出神,“可能是回忆起自己某段经历了吧。”蒋港宁猜想着,不忍心打扰,任由他待着,“多久都行”。
村里的老人大多不懂艺术,分不清门类,也看不出区别,但他们对艺术体验中心的一切都很好奇。转了一圈后,他们将蒋港宁做的事统称为“画画”。而最让蒋港宁开心的,是老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念叨:“自从你们来了后,老屋热闹多了,真好,真好。”到了周末,附近的小孩们也会跑到艺术体验中心,制作热缩片,玩粘土,一待就是大半天。
除了开设大漆制作、玻璃烧制、软陶雕塑等线下课程,他们还通过直播的方式推广自己的作品。蒋港宁和张光辉轮流直播,一个当主播,一个做中控,“曾在三天内,营业额突破万元”。
在三名“00后”眼里,非遗技艺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趣味无穷。“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多设计些新鲜好玩的产品。”蒋港宁希望,非遗加上实用主义,老技艺与年轻想法融合,可摸可感,更好地走进大家的视野和生活中。
三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住进了200多年的四合院。他们既热爱传统文化,又充满激情和创造力,将传统技艺魅力融入新品的设计中,让“非遗之花”常开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