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瓯江特刊

猴王谷

  他他

  怪事发生,是在立冬后的第三天。入冬以来,空气中的寒意一天比天浓重了,山间草木日渐萧瑟。地里的青菜倒显得越发碧绿肥嫩了。吴老伯骑车去菜地,准备拔几个萝卜、割两株油冬菜滚火锅吃。

  菜地在岭根村,那是他居住了50多年的老家。十几年前,岭根被认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全村搬到现在的英川村居住。女儿在城里上班。闲不住的吴老伯将自家撂荒的两坵田开了出来,轮番种土豆、黄瓜、茄子、油冬菜之类的瓜果蔬菜。

  英川溪从东南向西北流淌,在岭根村前形成了一片宽阔平整的河滩。对岸山峰高耸入云,林深叶茂。河滩延伸出来,渐次分布一片狭长农田、一条弯曲的乡间公路、十来幢搬迁后留下的房屋废墟。吴老伯的菜地,就夹在公路和河滩之间。

  远远地,吴老伯就发现自家菜地被糟蹋了。

  油冬菜地的惨状首先映入眼帘。十几棵菜被踩得东倒西歪,叶子被撕得稀烂,还有2棵被拔了起来,随意丢弃在菜埂中。萝卜地更严重,一大片萝卜被连根拔起,白白胖胖的萝卜散乱躺了一地。吴老伯一边心疼地捡青菜、萝卜,一边弯腰仔细辨认痕迹。他发现了一些奇怪的脚印,像小孩的手,深深浅浅,毫无规则地嵌进泥地里。散落的萝卜,有些被啃了一半,有的只剩一小截,露出尖锐的咬痕。

  吴老伯心里顿时明白了几分,搞破坏的不太像人,很可能是哪个畜生干的。他起身环顾四周,阖野寂静,只有风掠过草尖的声音。路边高大的乌桕树上,几片红艳的叶子摇摇欲坠。哪里还有破坏者的影子!吴老伯狠狠地骂了几声“畜生”,决心要把“贼头”揪出来。

  接下来几天,吴老伯没事就骑车去菜地边转转,有时还躲在路边草丛中暗暗观察。终于抓了个现行。那天晚饭后,他又去了菜地。自行车还没停稳,就见到菜地里有几个灰不溜秋的影子在晃动。他急忙扔下自行车,一边“嚯嚯”大声吆喝,一边捡起地上一颗圆石,用力甩向空地。石头“啪”的一声,砸在田埂上,骨碌碌翻滚几圈,落进河滩的草丛里。“窃贼”听到响动,连忙丢下手中的战果,身手敏捷地越过草丛和小路,迅速向对岸奔去。其中一只身形稍大的,略微停顿脚步,转头“吱、吱、吱”地叫了几声,红红的脸盘赫然露出锐利的白牙,仿佛在向吴老伯示威。“猢狲!”吴老伯终于知道偷菜的畜生是谁了,还没等他做出回应,猴群很快趟过浅水滩,消失在对岸的茂密树丛中。

  消息传出,在附近种菜的村民赶紧到自己家地里查看,发现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他们大部分是像吴老伯一样上了年纪的老人,小辈不在身边,菜地就是心头肉,是寡淡日子里的一份寄托,平时都小心翼翼地伺弄着。现在菜被毁了,都心疼得不得了。

  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起了对策。有的说,扎个稻草人,立在菜地正中间,兴许能吓住它们。有人立刻摇摇头说,怎么可能,猴精!猴精!什么意思?它们连人都不怕,还怕你一个假人?有的说,不如组织一个巡逻队,大家轮流值班,遇到猢狲就敲锣打鼓吓它,或者扔石头赶跑。又有人反对,说菜地是死的,但猢狲是活的,你还能一天24小时个顾着它?你白天巡逻个半死,它偏偏半夜来偷,你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还有的狠狠地说,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弄点毒药把这些畜生毒毒死算了。马上有人摆摆手,说这更不行了,镇干部讲了,这野生动物是国家法律保护的,毒死了是要坐牢的。说来说去,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

  地处浙西南群山深处英川镇,与庆元百山祖镇毗邻。境内峰峦起伏,山高水冷,地势陡峭。耐不住寂寞的年轻人早就奔向山外寻找新生活。1.65万的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剩下不到2000人。人去楼空之后,许多村庄像岭根一样,消失在荒烟衰草之中。

  断墙残垣是远行者的乡愁,却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野猪大摇大摆出来拱食,白鹇拖着长尾在路间悠闲散步,鸳鸯拖家带口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在河湾安营过冬。英川镇被纳入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范围,保护野生动物成为镇干部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野生猕猴,自然也不例外。国家公园内的红外相机,早就记录下了它们调皮萌宠的表情。以前它们都生活在高山密林中,与老百姓互不干扰,没想到现在下山与民争食了。冬天到了,山上能吃的越来越少,猕猴来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如何保证猕猴有足够的食物,又不糟蹋村民的菜地,对镇干部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镇干部一家一户去做工作,宣传保护野生猕猴的重要性,让村民不要伤害它们,同时还要尽快收掉地里的菜,以免造成更大损失。他们还采购了玉米、瓜子、花生,隔三差五去一趟,将食物放在猕猴活动的河滩上,挂在树枝上。希望猕猴有足够食物后,不再惦记村民的菜。

  村民也是通情达理的,政府这么重视猢狲,赶不得,更打不得。眼见地里的菜三天两头被糟蹋,也只能早点把菜收回来,少一点损失。也有人心存侥幸,说猢狲有了政府发的口粮,说不定不会来捣蛋了。再说这么多菜一下子收回来,家里一两张嘴巴也吃不了多少,最后还是烂了,不如先留一部分试试看。吴老伯也这样想。他这么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外孙女喜欢吃他种的菜。小姑娘生在城里,长在城里,却顶喜欢来乡下。饭桌上,她夹一块萝卜塞进嘴巴说,真甜!再夹一筷油冬菜放进嘴巴说,真甜!外公种的菜真好吃。有这么一个嘴巴抹了蜜的小东西,吴老伯保护菜地的心情更急切了。他扎了个稻草人,立在菜地正中间。还给稻草人套上一件旧衣服,戴上前年外出旅游时发的红帽子。希望这个逼真的稻草人,能给猢狲一点威吓。

  冬天往深里走,山间的阳光日益稀薄,英川溪变得又瘦又长。岭根村前这片峡谷,却逐渐热闹了起来。聪明的猕猴接收到了善意的信号。开始是三三两两从树丛中冒出来,趟过浅水,来到河滩,小心翼翼地试探眼前的美食。它们伸出长长的手臂,毛茸茸的手掌抓几颗花生瓜子,迅速塞进嘴巴,一边咀嚼,一边警惕地观察四周。确定没有危险后,猕猴放松下来,“唧唧唧”地呼朋引伴,大胆享用从天而降的饕餮盛宴。

  岭根村对面这座山,土名叫西天岩。山尖高耸,嵌一块巨石,有点像西天取经的孙悟空出生的那块石头。这大概就是山名的来源吧。猕猴下山活动越来越频繁,镇干部给这片峡谷取名为“猴王谷”。清晨,阳光还没驱散云雾,猕猴就从西天岩上下山觅食了。有的沿巨石攀援而下,有的在树枝上玩起了双杠,有的在灌木丛中翻滚。猕猴灵巧地施展着十八般武艺,呼啦啦地来到“猴王谷”聚集,它们早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领地。

  下山的猴群数量越来越多,英川“猴王谷”的名声传开来。周边村民、游客、摄影爱好者都争先来看热闹。镇干部在河滩边拉起了一道防护网,还在公路边立了块提示牌,提示游客不要喧哗,不要驱赶猕猴,给野生猕猴一片安静的栖息家园。

  春节到了,吴老伯牵着外甥女的手去看猢狲。看过《西游记》之后,外孙女对长得像孙悟空的动物很感兴趣。叫猴子,“hou……猴”,不要叫猢狲!外甥女用普通话纠正外公。“hou……猴”吴老伯张了张嘴,努力学外孙女的发音,但怎么也学不像。到达“猴王谷”,吴老伯发现,邻居们也拖家带口来看热闹了。和猴群混熟了,他们原先那点怨气消失了。好几个人还成为志愿者,参与投喂,帮忙劝解路人。吴老伯是最积极的一个。

  “猴王谷”内,有的猕猴还在贪婪地进食,有的惬意地躺在大石上捉虱子,贪玩的小猴子在溪中跳跃嬉戏。猕猴在河滩上玩得高兴,公路上的人看得开心。人越聚越多,比往年看舞狮子、花鼓戏还热闹。外公,快看,那是你的帽子!顺着外甥女的手指,吴老伯看见一只调皮的小猢狲,头上扣了顶红帽,一摇一摆学人走路。外甥女“咯咯咯”开心笑了起来。吴老伯也“呵呵呵”开心地笑了起来。

  春回大地。西天岩上春笋怒发,草木葱郁。猴群重新回到了密林深处。镇政府召集开了一个会,商量着让村民把“猴王谷”附近土地流转给集体,用于建设野生猕猴保护工程。共涉及11亩多土地,30余户人家。租金不高,不过,村民们都非常支持,很快在协议上签了字。有人说,以前去看猢狲戏,要跑老远的路,还要扔几块铜板。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有免费的猢狲戏看,多好!说着说着,“呵呵呵”笑了起来。大家也跟着“呵呵呵”地笑了起来。

  畲乡印象

  周一农

  瓯江源上有一个挺秀气的山城,名叫景宁,那里的畲族,有一个挺好玩儿的谦称,叫做山哈,意思是住在山里的客人。

  记得有一年去那里参加热闹的“三月三”风情节,在色彩斑斓的大街上,领略过极具韵味的蓬餣、乌米饭以及品茶斗咸等许多美食和习俗。可说到视觉冲击和记忆,却都不及畲族姑娘们身上的那几款民族服饰。

  据清同治年间的《景宁县志》记载:男单袷不完,勿衣勿裳;女短裙蔽膝,勿袴勿袜……妇女跣足椎结,断竹为冠,裹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皆五色椒珠)。

  不论乡间集市,还是村里边的各种劳作、家务以及邻里间的闲聊、唠嗑,大老远地,身着民族服饰的畲族人都能一目了然。而在这其中,最亮丽的当属那些畲族姑娘们顶上的头饰和身上的彩带。试想,在大山里一片漫无边际的苍翠与青绿之间,猛地从远处飘过一位或者几位衣着鲜艳、唱着山歌的姑娘,特别是她们头上的各种“凤头”“凤身”“凤尾”和“雄冠”“雌冠”等发髻与装束,真是色彩斑斓、绚烂夺目,在你,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惊艳和诧异呢?

  记得上回去景宁采风前做功课,我曾瞄到过学者对畲族服饰头饰的几句概述:

  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缨络状。

  虽说在别的民族服饰的书上也有相似的描述,不过,“三月三”风情节开幕式那天远远望去,头顶高高竖起、连着红丝线和银珠串的三角造型,像极了山里边凤凰傲世的形态,这样的标记,应是为畲族姑娘们量身定制的。

  如果说多姿多彩的头饰为的是大山里边的一份惊艳,那彩带的功能呢,更多的似在表达那种女孩子家心底里的私密的诉说。

  一般,一个畲族姑娘,早的,五六岁便开始跟着母亲学各种编织活,其中最主要的是彩带。从模仿到创造,一路积累,这份作品差不多要等到定亲那一天才得以展示。据说这里有一个习俗,两人定亲,不论男方送的什么礼物,姑娘都得回赠一条自织的彩带,意思大概是把自己一生中最漂亮的这条丝带,送给心爱的情郎。到了大婚那天,新郎呢,也就用这条彩色丝带将新娘牵入洞房。在姑娘看来,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村口千年樟下那缕温暖的阳光,及其小河夜以继日的歌唱……

  当然,真的要学倒不复杂。设备无非三根20厘米长、1厘米直径的织带竹,牵好经线提好综之后,一端拴在门环、柱子、桌脚或野外的树枝上,另一端拴在自己腰间,便能用纤纤指尖编织出心里深深的乡恋了。因此,场地也不讲究,甚至上山放牛和农活休闲都不耽误她们表达的自由。

  就质地看,彩带以棉线、丝线和苎麻为主;而花型呢,分为花带和字带两种。前者所编织的是各种精美的图案,后者呢,多属于符号彩带,上面常分布一些类似甲骨文状的会意字符与几何图形,主要纹样有蝴蝶、蜻蜒、蝙蝠、梅花、水花以及十三行、五字带、铜钱帮、万字花和十二生肖等。虽读不懂这些来自远古畲族的原始密码,但大体上知道它们贯穿了整个民族的心路历程。换句话说,别看横竖交错、形态怪异的,却无不蕴含着祖先对自然的参悟及其对后代的祝福。

  彩带织好后,除了献给情郎的那一条,姑娘们常把它用作腰带、背带、挂包带以及刀鞘带什么的,或者作为衣服的装饰,点缀在领边、袖口、裤脚等一些地方。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树间,这样的彩带的确能绽放出一种别样的芳华,而这份来自大山里的自信与美丽、自由与舒适,也的确是当下城市女孩儿们所羡慕和向往的。

  他们还是一个爱唱歌且以歌代言的民族。生活里的许多事情,像祭祖、祝福、劳作、教育、婚仪、求偶以及历史叙述等,他们都会像《诗经》里的“风”或“雅”一样,选择用夜莺的嗓子和歌的方式来完成,自然,许多本民族远古的文化,也是在歌声中口耳相传的。

  赶巧的是,身边还真有一本这样的书,是前些年去景宁讲学时一位朋友给的。打开一看,在“情歌”一栏里,恰好有一首《带子歌》,唱的就是彩带的事儿:

  —条丝带斑又长,

  送给郎子束身上。

  彩线拦边双手织,

  看到带子看到娘(姑娘自称)。

  ……

  蝴蝶成双翅膀翘,

  彩带一条束郎腰。

  太短娘女接上织,

  太长连娘一起绕。

  虽说词风质朴得像山里的花朵,温润的旋律也常徘徊在秋水伊人的耳旁,不过,恬淡的七言节奏还是流露了汉畲交融的影子。估计他们的祖先,也就是听着这些歌谣,站在山顶临风怀古和叩问沧桑的。或许是受它的启发,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秋天,我母亲还特意几次去畲寨采风,编排过关于彩带的民族舞蹈。据说,眼下畲族女子的流行头饰——竹滚,当初还是她为舞台设计的。

  与都市里的喧嚣不同,这样的歌谣里,高亢中常透着一种平静,豪爽里呢,又衬着一份祥和,多少年来,畲族姑娘们就是在这样的自然里如歌般长大并走出群山的。柔描淡写、举重若轻。估计很多人都不会想到,作为一种文化,彩带竟还能成为不少城市新生代的诗和远方。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1-10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92058.html 1 3 猴王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