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阮春生 吴峰平
“光海书记,我再次向你提出来,把我家的低保名额退出来!”12月15日17时,下班走出来料加工点大门时,庆元县江根乡上杉坑村村民周兰立即拨通了村党支部书记胡光海的手机,表达了“我要退低保”的强烈意愿。
低保户要“退低保”,是对低保政策有意见,还是对村干部有怨气?都不是。周兰要退出低保,既是她的真实想法,也是她两个女儿的意愿。她说:“我到现在享受国家低保政策已满8年,是党委、政府的关爱,让我们一家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现在不能再给政府添负担了!”
胡光海说:“周兰态度诚恳,这已是她第三年提出‘退低保’了。”
今年51岁的周兰,从小双脚掌外翻,肢体残疾三级,走路歪歪扭扭,上下楼都要扶着楼梯。她也是村民眼中的“苦命人”。13年前,丈夫因车祸不幸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女儿与她相依为命。当时,公公还健在,但体弱多病,而且患有精神疾病,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了这个弱女子身上。
“大女儿读初一,小女儿刚上小学。村干部发动村民特别是外出创业能人捐款捐物,才让两个女儿没有失学。”回忆起当时的家庭变故和困境,周兰泪眼婆娑。
从2016年10月开始,周兰家被纳入低保救助范围,每月能领到2000元,生活逐渐有了起色。一家人的生活真正好起来,是她到村里油茶基地当了“工人”之后。
上杉坑村地处浙闽交界山区,距庆元县城90余公里,距省城杭州430余公里,被称为“浙江最偏远村”,一度是县里的贫困村、“空心村”。
从2013年开始,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油茶基地,留守村民从此有了增收门路——到基地当“工人”。同时,他们将山林土地租赁给合作社,年底还有一份分红收益。
到如今,油茶基地从800亩扩大到5000多亩,58名留守村民在基地干活,年人均劳务收入超3万元。“原本是被关怀的对象,现在个个都是‘致富能手’。”胡光海说,2020年村里的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共有31户67人,到去年底只有14户26人。
农忙季节,周兰到油茶基地帮忙除草、筛果、去壳,做一些轻体力活,一个月有3800元左右的工资。加上53.7亩山地每年分红8050元,近三年来每年从油茶基地获得的收入都有3万余元。
今年11月份,油茶果采摘后,油茶基地进入了农闲时段,周兰就到庆元县城打工,在一家来料加工点剪服装线头。每天早上7点,她骑电动车到来料加工点,一直剪到下午5点才回去。她说:“虽然时间比较长,但都是手上的活,自己吃得消,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元,干得有劲!”
从2022年开始,周兰连续三年找村干部要求“退低保”。前两次,村干部考虑到她的小女儿还在读大学,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开支要9000多元,而且她自己身有残疾行动不便,就劝她暂时不要退,等小女儿毕业了再说。
今年周兰要“退低保”的决心更大。她说:“大女儿出嫁了,虽然夫妻俩生活还不富裕,但至少不用我操心了。小女儿明年7月份大学毕业,很快就能自食其力了。而我只要双手勤快一点,能养活自己!”
“现在挣钱的门路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原来的欠债也都还完了,今年开始还有存款了。”周兰笑着说,家里电视、洗衣机等电器都置办上了,旧洗衣机用坏了,大女儿前不久帮忙网购了一台。
“我们已接到村里关于周兰‘退低保’的申请,将在进村入户核实调查后,按政策和程序办理。”江根乡政府负责民政事务的干部吴晓丽说,像这样尚符合低保条件,却主动要求“退保”的村民,我还是头一次见。
“脚不方便,但我的手能动。我不能光靠政府,要靠自己!”周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