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峰
4月30日这天的微信朋友圈里异常热闹。时逢《丽水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微友们用图片或文字,纷纷表达了祝福。而我也颇为感慨地盘点了自己与报纸的一些印象深刻的过往。作家流泉第一时间留言:“你是可以写一篇纪念文章的。”诗人秦人更是快速接上:“应该是必须写。”
是的,于我,这篇征文是铁定要写的!不写,不足以表明这份情缘之深、之美好、之真实。自己多年从事基层媒体工作,同时又是文学爱好者,自然与这份报纸渊源颇深。但可能正因情之深,反而让我怯于去写,直到这一年结束前才姗姗动笔。
多年来,我早习惯在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摊开《丽水日报》,若时间充裕的话,会仔细看完每篇文章,时间不允许的话,粗看下标题,对当天的报纸内容有个了解。每天走进办公室,熟悉的一抹报香,在小小的空间里氤氲弥漫。而一天的美好,正是从这抹沁人心脾的报香拉开序幕的。
“坐着抑或躺着/视线穿透春天的信纸/追溯出一首稔熟的风景/风景里渲染的人物/风景里飘浮的语言/风景里充溢着春天的玫瑰和梦//从春天走过/在季节的弧形地带/我与友人的信亲密相依/白天和黑夜/我重复地翻信纸/重复的玫瑰/重复的梦/于信纸的彼岸/一一登陆//拈着友人的信/读着春天的诗行/我在信纸的一侧辗转难眠/我的指尖/由于经常拈动信纸/灵活/而/舒展”,这首小诗,刊发于《丽水日报》1994年5月17日这期的“丑小鸭”栏目。
六年前,在丽水日报社工作的诗人郁颜给我发来这张报纸的照片。正如他所说的“老报纸真是时光纪念册”,他在查找资料时与这首诗偶遇。在上世纪90年代,没有电脑没有手机,写过发表过的一些文字也没留底,这张老报纸我也是时隔24年之后才看到,挺激动的。
泛黄的背后是逝去的记忆和青春。时光荏苒,当年一个刚出大学校园的文学小青年,曾经因为生计,而一度中断了文学创作,直至工作十多年后,才重拾文学梦。在此后的日子里,时不时会在这份报纸上发表一些诗文。丽水文友平日里侃称市文联主办的《丽水文学》是“丽水的《人民文学》”,而《丽水日报》便是“丽水的《人民日报》”。大家也总以上《丽水日报》为荣。我在2017年加入省作协时,回想在文学之路上的成长点滴,无疑,《丽水日报》功不可没。
从文学角度,我是《丽水日报》副刊忠实的读者,也是一个投稿者。事实上,我与《丽水日报》更深的渊源在于我们之间有着亲密无比的工作关系。2003年秋我转岗到龙泉市委报道组担任组长。当时市委报道组同时挂牌“丽水日报龙泉记者站”,于是我顺理成章地成了丽水日报社的一名基层站站长,光荣地成为了丽水日报社大家庭中的一员。
我在报道组待了整整三年半,在这个大家庭里,我认识了一批资深的老师和媒体专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时接触最多的就是记者部和编辑部。一般新闻稿,我们会采写好直接发给编辑部。一旦遇上好新闻点,或者领导特别关注的重点工作时,我们就会及时与记者部沟通联系。
离开市委报道组之后,与《丽水日报》在新闻业务工作上的交往也随之中断了。原以为与丽水日报社的工作缘分已尽,却没想到9年之后的一纸任命,我们又再续前缘。当时我转岗到龙泉新闻传媒中心任职。除了做好内宣工作,我们也迫切需要通过丽水地市党报平台,更好地开展宣传报道。随后,在工作对接联系上,我们又开始迈入频繁的节奏。
一抹报香染流年。回首与丽水日报30年情缘,弹指一挥间,集多种角色身份于一身的我,感慨万千,无以言表,唯有感恩于心。由衷感谢《丽水日报》,也祈愿《丽水日报》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