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深度·聚焦发展新优势

  挖掘特色塑“IP”

  摄影爱好者姜晓珍,在可扬文化园里流连忘返,不时用相机定格精彩的画面。作为土生土长的遂昌人,她也是第一次来到西畈乡。

  “我想来举淤口村采风已经很久了,但一路的交通实在让人头疼,路上花费的时间都够到杭州了。”姜晓珍说,今年遂江公路正式通车,从遂昌县城到举淤口村的车程由过去的近3小时缩短至1小时,让她期盼已久的旅途顺利成行。

  举淤口村的名气,一部分源于它是中国版画大师杨可扬先生的故里。一进村,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两旁绿树成荫,一栋栋排列整齐、泥墙灰瓦的农房掩映其中,近百幅杨可杨的版画被临摹到了房屋的外墙上,穿行其间,仿佛置身巨大的版画世界。

  2007年,杨昌春节回乡探亲,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黄土飞扬,家畜乱跑,村庄环境脏乱差。眼前的一切,对杨昌兴触动很大,他决定在村里长住下来。

  随着遂昌提出新农村建设目标,举淤口村也借着村庄整治和“洁净乡村”建设的东风,把“保持村庄干净整洁”当成村内头等大事。村干部带头拿着簸箕扫把上路,每天风雨无阻地清扫街头巷尾,最终带动全村村民组成了“义务保洁队”,打造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经过走访和深思熟虑,杨昌兴提议依托杨可扬故居等资源,打造“版画文化村”。

  在可扬文化园会议室的投影幕布后,有一张巨大的老照片,画面中,清澈的洋溪源畔除了农田就是泥瓦房。如今,一个集餐饮、住宿、版画体验于一体的版画产业园已经诞生,与之配套的还有村里的“版画一条街”——在500多米长的村道两旁,林立的生态屏风上是百余幅装裱精美的杨可扬版画作品,从《保卫祖国》《上海您好》到《雷锋像》《浦东之春》,其人物形态逼真,笔墨情感入木三分,呈现不同时代的生活背景,意境无穷。

  “现在村里可热闹了,除了背着画夹的艺术从业者,单纯来游玩观景的游客也很多。”廖海彬告诉记者,今年“五一”“国庆”假期的预订电话提前一个月就络绎不绝,土鸡汤、野生溪鱼锅、辣排等风味美食也圈粉无数。

  自打造“版画村”以来,整个村庄就变成了一个大工地,油锯“嗡嗡”作响。村民自己动手,改造出一个个以版画为主题的房间,把“诗和远方”过成了日常生活。

  记者走进几户村民的客房和厨房,只见室内窗明几净,无论是客房的床铺,还是厨房的桌椅餐具,都与正规宾馆一样井井有条。

  游客住在版画特色民居里,品尝村里的“老虎鱼”等特色美食,孩子们则痴迷于观察从未见过的昆虫与植物。“村子尽可能保持原有的状态,但进入房间,生活又是现代化的。”杨昌兴说,乡村振兴需要产业,而且是新产业、新业态,“只有将传统和现代对接融合,才能实现在地文化价值的最大化。”

  深耕本土谋突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面对无区位优势、无充足劳动力、无肥沃土地的情况,西畈果断调整最初大力让“企业引进来”的理念,快速转变方向,让土生土长的西畈人做发展产业的“开路人”。

  在渡坑村,70余亩荒田在这个春天开始耕种,小型犁地机来回作业,村民也是干劲十足。很难想象如今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曾是“杂草比人高、多年无人耕”的撂荒地。“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渡口村的罗富江有发展农产业的想法,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土地推广规模化种植。”西畈乡党委委员张国飞说,在了解具体情况后,乡里决定“推一把”,帮罗富江找到连片的耕作地。

  “乡里主动和我对接,找到了渡坑自然村整村搬迁后留下的连片撂荒地。由于撂荒多年,开荒的过程非常繁琐,加上小田不具备大型机械进场的条件,因此从开荒到种植都是以人工操作为主。”罗富江说,第一期种下的70亩箬叶已经长到1米多高,再过一年半载就可以采收了,“亩产值七八千元没啥问题。”

  农业投资大,成本回收慢,一般人都不愿意到偏远乡村去冒险,罗富江作为本地人,在了解遂昌箬叶供不应求的市场情况后,果断以每亩200元的价格流转了村里的所有田地。

  “种箬叶比种茶叶简单,大头是前期开荒的成本,以后就可以等着数钱了。”罗富江笑着说,以遂昌箬叶在全国的名气,根本不用为销路发愁。

  不仅是罗富江的规模种植梦在西畈变成了现实,附近村庄也因此焕发了新生机。今年初,一直在义乌为儿子打工干货运的邓普法突然“辞职”了。原来,罗富江的种植基地要组建开荒队,56岁的老邓得知消息,第一时间就驾驶自己的小货车回村应聘。

  现在每到星期一,老邓都会开着货车沿村道接几位开荒队员上车,大伙儿一块进山上班。“每天能拿170元的薪水呢。”说起现在的工作,老邓一脸满足,“干的都是自己擅长的农活,而且离家近,方便照顾父母,挺好。”

  与渡坑一样,土地贫瘠的上西坑村也迎来了春天。此前,面对“山地劣势制约农业增收”这一难题,上西坑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廖明章也是其中一员。

  前几年,在外务工多年的廖明章回到家乡,承包了山上100多亩野茶树。“山上的野茶没人管、产量低,听说我要辞职种野茶,耕了一辈子地的老父亲一个劲地劝我慎重。”面对家人的疑虑,廖明章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咱们一辈子生活在这里,总得冒点险、找找出路。”

  此后,廖明章不断学习野茶炒制等技术,无人问津的高山荒野茶卖到了每公斤1200元。今年初,廖明章在村里种下了50亩小香薯,“一共收了7万多斤,上个月已经卖完了。现在遂江公路开通了,只要打个电话,商家就开车上门提货,方便得很。”

  “网红水坝”破圈

  营业3个月,营收45万元。这是西畈村“趣野溪FUN”鱼鳞坝今年的避暑经济成绩单。

  “趣野溪FUN”是今年新落成的乡村振兴旅游项目,整个景区分为深水区、浅水区、打卡区和躺营区,各区域活动内容丰富。游客可以在此玩浆板、玻璃船,参与亲子戏水等项目,也可走进露营地、集装箱咖啡馆,沿途旅拍。

  走进当地的网红景点鱼鳞坝,山林间清新的空气夹杂着清淡的溪水味扑面而来。站在观景台上回忆鱼鳞坝上支起一顶顶遮阳伞,围坐伞下的游客赏风景、品咖啡的场景,西畈村党总支书记罗华增坦言,“这是当初没想到的。”

  遂昌趣野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毛伟告诉记者,项目落地西畈乡,除了看重这里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外,也离不开可进入性的问题考量,“遂江公路的开通对我们投资文旅项目非常关键。现在工作日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两三百人,周末可达五六百人,人气不容小觑。”

  众多游客到西畈体验亲水项目的同时,也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活力。鱼鳞坝带动村民增收,促进土鸡、蔬菜等农产品销售,也推动了全乡农家乐民宿产业发展,实现西畈自然生态“高颜值”向旅游产业“高价值”的转化。

  “趣野溪FUN”不仅为游客们打造了一处全新的度假地,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目前景区内的11名工作人员中,有6名是西畈乡本地村民。“当了一辈子采茶工,没想到村里建起新的旅游项目后,我还能担任景区安全员,每天在深浅水区巡视,整理水上玩具,相当于在农闲时多了一份收入。”西畈村村民叶识富告诉记者。

  这个由遂昌联合旅游有限公司策划的乡村振兴旅游项目,采取年租金加项目收入保底的方式,保障村集体增收。“项目能为村集体带来稳定的租金收入以及10%的项目分红,还能解决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罗华增说,从没有想过村里会成为旅游目的地,“水项目的成功出乎我们的意料,也打开了发展思路。”

  在村里,还能看到不少村民在自家一楼开出超市、小炒店,更有村民在溪水边开起了民宿。

  从最初的“靠山吃山”到进阶版的“依山兴山”,打造独特“IP”把土地盘活、把农产品产业链延长,西畈乡的创新实践证明,乡村要振兴,首先要把农民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出来,让他们敢于追梦、敢于投身产业发展,进而让乡村成为有机会、有奔头、有空间的希望之地。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4-11-21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88868.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