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丽水文史

  冯雪峰是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鲁迅研究专家,中国革命文学奠基人之一。1942年底至1943年,正值艰苦抗战之时,这位红色作家在丽水养病与写作半年有余,他以笔代枪扬正声,针砭时弊,呼起民众的斗志,筑起抗战的“墨堡笔垒”。

  作为一名作家和共产党员,他以惊人的坚强毅力,跟随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1936年4月20日,党中央在陕西瓦窑堡派遣他去上海工作。1937年12月,冯雪峰返回义乌老家,隐蔽在家中从事著述,创作一部反映红军长征的长篇小说。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国民党大肆搜捕杀害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爱国人士。2月6日,冯雪峰被捕,后又转押至江西上饶集中营。在集中营冯雪峰遭到敌人残酷的折磨,不久,又传染上了烈性传染病“回归热”,连日的高烧把他折磨得不成人样。

  因在狱中敌人未知冯雪峰的真实身份,只知其姓名为冯福春,不知其就是中国共产党“要犯”冯雪峰。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亲自安排之下,1942年底,冯雪峰以保外救医的名义得以出狱。此时,关押新四军的集中营已从江西上饶迁移至福建省建阳县城南30里的徐市。冯雪峰与同时从集中营中得以保释出狱的共产党员郭静唐,辗转来到位于庆元县下际的浙江省第二儿童保育院临时避难处。儿童保育院是抗日初期国共合作时,由各界进步人士发起,以一些著名“官太太”“大小姐”的名义建立起来的抗日救国的救济慈善机构。浙江省第二保育院有教职员工80余人,收养的沦陷区儿童有800多人。保育院的实权为中共地下党所掌握,如院长戚铮音、总务主任严金明、教导主任蒋冰洲、主持《儿童报》刊物的夏明、级任导师盛杰山、王冠民、夏风、孔昭锐等都是共产党员。

  冯雪峰在狱中患过严重的“回归热”,治愈不久,又患了严重的肋膜炎和肋骨结核病,在狱中一位曾是外科医师的难友用刻图章的小刀给他动过“手术”,伤口还未完全愈合,时淌浓血,时有剧痛。经过在庆元的第二保育院一个月的休息和治疗,病情稍有好转。12月,他就拖着病体回义乌老家,寻找妻子和儿女。但他的家乡义乌已被日军占领近一年,敌战区情况非常混乱,公路也不通。冯雪峰只得折了回来,在丽水城住下,每天睡在床上,但心里却很是苦闷与忧愁,仿佛病也严重起来了。

  此时,他在丽水遇到了时任《东南日报》丽水版总编辑的旧友、同乡金端本。金端本是金华人,为人耿直,思想进步。1943年12月31日,病逝于丽水,年仅36岁。《东南日报》是在浙江乃至东南地区较有影响的报纸,1937年12月,从杭州迁金华,随着战事的发展,1941年4月又迁丽水,成立《东南日报》丽水分社,5月1日起,出版《东南日报》丽水版。1942年5月,浙赣战役爆发,6月24日丽水城失陷,丽水版被迫停刊,8月28日,丽水城光复,11月23日,中断了5个月的丽水版复刊。此时,因丽水收复不久,《东南日报》丽水分社人手少,丽水版总编辑金瑞本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病,卧床不起,见到了冯雪峰,分外高兴,顾不得两个都是病人,彻夜长谈。

  冯雪峰后来在回忆金端本时写道:(金端本)几乎以一人之力在恢复一张报纸。而且他是患着严重的肺结核病,又很穷,报馆也无钱,人手更不够;报纸出版后,他就非一个人兼做四五个人的事不可。至少因为他是总编辑,有时一大张报非由他一人编辑不成。这样,病自然是更严重起来了,而他的情绪也就显露了出来,时常在谈话的时候,一边咳嗽着,红着颊,喘着气,流露着种种深积着的牢骚,而一边却计划着即刻恢复副刊,训练编辑人材,在沦陷区建立通信网,等等。

  1943年初,病重的金端本要求冯雪峰为他自己兼编的《东南日报》丽水版的文化副刊《笔垒》审阅来稿,并每天写一篇短评,他还深情地说:“这是能够使两人的病都会很快好起来的。”副刊《笔垒》于1938年2月在金华创办,“笔垒”寓意为在抗战中起“墨堡笔垒”的作用,抗击敌寇。因其思想进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国统区享有极高的声誉,所刊文章内容富有战斗精神,主要为批判社会阴暗面或宣传抗战的杂文,还刊载反映战时生活的散文和以古喻今的文史小品。

  冯雪峰不顾自己病体和危险的处境,愉快地答应了金瑞本的请求,每天除审阅《笔垒》的来稿以外,还写了《还好主义》《利己主义的本质》《牺牲》《滚和卷》《节与志》《悲观主义的末日》《责任》《赌的变迁》《同化力》《他化力》《创造力》等十余篇短评杂文,用化名“木亭”、“方雨”、“庚少”、“五里”、“史木”等于2月1日起陆续发表在《东南日报》副刊《笔垒》上。据诗人莫洛(马骅)后来回忆,他在1943年初向丽水版《笔垒》投寄稿件,曾收到编者的复信,指出他的诗作中的一些思想情绪问题,意见较为恳切感人。他认为这些复信当是冯雪峰写的。

  十余天后,金瑞本派人送了一张条子给冯雪峰,说他已经能起床,而且副刊《笔垒》已经请到了专人编辑,可以不再烦劳他了。除了已写出即在《笔垒》发表的十余篇外,冯雪峰还定了很多原本计划写作的题目,打算在《笔垒》缺稿时可以应急,但因当时向《笔垒》投稿的人较多,并不缺稿。金瑞本考虑到冯雪峰的身体,不应过度操劳,应将时间用到恢复身体上,以早日康复,致使许多文章没有完成,冯雪峰后来到重庆后所写的二十余篇短文,有一半以上都是在丽水时就已定好了题目的。

  1943年3月,冯雪峰回到了已迁至云和小顺的浙江第二保育院。保育院在小顺村浙江铁工厂附近的村子里租了一间民房让他居住,从他的住处到保育院本部需过一条小溪,要走里把路。这个村子在一个峡谷里,地僻人稀,很适宜隐蔽和休养。组织上按照他的意愿,把他的妻子何爱玉,儿女夏熊、夏森和雪明接到云和来。安排何爱玉在保育院当事务员,三个子女在保育院读书,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冯雪峰的身体有明显好转。

  这时浙江战时儿童保育会主办的《浙江妇女》月刊在云和小顺筹备复刊。《浙江妇女》主编秦秋谷常去向冯雪峰请教,由于人力、财力和印刷条件的限制,《浙江妇女》月刊难以恢复,冯雪峰建议她与在丽水碧湖出版的《浙江日报》联系,在《浙江日报》上开辟专栏,将月刊改为周刊。冯雪峰还为《浙江妇女》周刊写过《妇女“觉醒”的今昔》《论女人的“虚荣心”》《论乡下女人的哭》等若干篇短论。冯雪峰的文章切中时弊,笔锋犀利,句句入木三分,颇有鲁迅杂文的味道。

  冯雪蜂常在月夜散步到保育院本部,保育院里的同志对他的到来,总是很喜悦和欢迎。爱听他讲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艰难故事,讲上饶集中营里难友们的顽强斗争。

  不久,冯雪峰和第二保育院的进步活动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冯雪峰被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列入黑名单,第二保育院院长戚铮音也引起了敌人的怀疑。为确保冯雪峰能顺利离开云和,第二保育院的同志几经磋商,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以院长戚铮音向在重庆的战时儿童保育总会汇报工作,请求经费为名,经桂林转去重庆,而冯雪峰则以保育院教师的名义,陪同前往。这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可使冯雪峰一路上有人掩护,也可让院长戚铮音乘此机会离开云和,摆脱险境。

  于是在1943年5月初,冯雪峰在戚铮音的掩护照料下,离开了云和小顺,走上了经桂林前往重庆的迢迢长途。他们先是乘卡车到广东曲江,再转火车到桂林。6月初,冯雪峰奉周恩来之召到重庆,向组织汇报被捕及出狱经过,并从事统战和文化工作。

  1944年11月,冯雪峰将在1943年写作的评论杂文由重庆作家书屋出版集结出版,书名为《乡风与市风》,全书分两部分:前部分文章为1943年1月至4月写作于丽水和云和小顺,共17篇;后部分为1943年8月至12月写作于重庆,共24篇。《乡风与市风》是冯雪峰对在丽水这半年多难忘时光的纪念。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对冯雪峰的杂文集《乡风与市风》和诗集《真实之歌》十分称赞,说是好几年没看过这样好的作品。

  在该书的序言中,冯雪峰回忆了他在丽水时和金瑞本交往的经过,以及对金瑞本抱病办报,提倡言论自由,嫉恶如仇的赞扬,对其不幸去世的怀念。两人虽然只在丽水交往了十多天,但因有许多共同语言,即使在去云和小顺后,冯雪峰依然与在丽水的金端本保持着书信往来,诉说着各自内心的思想和困惑。1943年5月初动身前往重庆前,冯雪峰还特意跑回丽水向金端本告别。此时,金端本已再次病倒,但每天报纸的清样都还需送到他的床前审阅,即使到了重庆后,两人还有通信,直至接到金端本已于12月31日去世的电报。

  (作者系丽水市档案馆馆员)

2021-06-28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268153.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