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瓯江特刊

日夜坚守,连续12天吃住在单位

致敬逆行“勇士”

  在办公室一角,一张单人床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很多时候折叠着。

  这是科长陈秀英12天来最温暖的港湾,在这床上小睡一会也成了奢望。

  不是不想回家,而是实在没有时间回家。

  10岁的儿子和5岁的女儿跟着爷爷奶奶,女儿常常念叨:“妈妈怎么还不回来?电话也不接?”

  好不容易视频连接上,一会儿又有急事了。

  面对女儿的追问,她总是回答:“妈妈过几天就回来。”可她总是让女儿在失望中等待,这一等,又过去了一个星期。

  2007年,陈秀英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之后一直在丽水市疾控中心从事检验工作,老家在松阳。刚刚过去的2019年,对她来说磨难重重。父亲4月份查出胃癌晚期,5个月后离开了人世。照顾父亲已经筋疲力尽,等待她的,却是紧接着的又一打击。

  10月,倍感不适的她去医院检查,医生建议动手术。11月5日出院,10天后她便回到了工作岗位。还在恢复期的她常常感到气虚,胸闷。本想着春节假期好好休息,回老家看望母亲,然而各种忙碌,即使只有60分钟车程,她也一直无法启程。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身为市疾控中心第三党支部书记,检验科科长陈秀英冲在了最前线。1月20日起,丽水市疾控中心正式启动应急检测,她带领实验人员全员待岗,每天超负荷运转,一直吃住在单位。每次结果出来,严谨细致的她都要检查一遍,不放过每个细节,确保万无一失。

  大年三十下午2时,丽水市首次同时检出青田和缙云的2例阳性样本,青田缙云马上采取措施,紧急寻找密切接触者,采样送检。一时间,大量标本涌向实验室。

  大年初一连轴转了一天的她,匆匆吃完一碗泡面又重新开始工作,晚上做完最后一批实验已是23时,她刚想打个盹,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庆元第一例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出现疑似聚集性疫情,马上要往市疾控中心送样。

  疫情就是命令,睡意全无的她马上安排部署,做好应战准备,等待样本的到来。

  凌晨4时30分,样本从庆元送到科室,准备好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全副武装的她和同事一起进入实验室,争分夺秒检测。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精神高度紧张,此时已是大年初二早上,早一分钟出结果,就能早一分钟控制人员。

  早上7时30分,结果显示,庆元县第2例第3例病例样本呈阳性。她马上进行汇报,随后庆元县迅速开展工作部署,防止疫情扩散。

  处理完各项事宜,已是上午10时,她深深地呼了口气。熬夜,十多个小时未进食的她疲惫不堪,一走出实验室,两眼昏花,差点低血糖晕倒。

  “陌生”爸妈,回不去的家

  柳付明是一个二胎爸爸,儿子9岁,女儿5个月。

  一对可爱的儿女是他的“心头肉”。往常回家,他一定要搂着孩子才能睡着。可是,从1月20日离家的那刻起,他就知道,一时半会回不了家了。

  “孩子太小抵抗力差,回去没有几分钟就得到单位。”他说,哪怕很想见孩子,也只能远远地看看。

  他家在7楼,休息的间隙,他跑回到家楼下,告诉老婆:“我回来了,把女儿抱到阳台让我看看……”一个在楼上,一个在楼下,远远地和孩子挥挥手。见爸爸回来,9岁的儿子迅速跑下楼。柳付明戴着口罩,不敢抱抱亲亲,甚至要跑出5米远,叮嘱儿子“一定要听妈妈的话”。

  叶灵来自龙泉,大儿子5岁,小儿子2岁。疫情一开始,她就将儿子送回了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她已经半个月没有见到儿子了。

  “儿子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像这次这么长时间离开我,见不到孩子,只能视频里看看。希望疫情早点结束,我想回老家和家人团聚。”

  杨秀丽的孩子上6年级了,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假期,原定计划好好抓一抓孩子的学习,但是面对疫情,非但没时间管孩子的学习,连孩子的吃饭都成了问题,有时只能让他独自在家吃方便面。

  “面对疫情,我们不上谁上”

  47岁的梅建华是科室里的老大哥,有着二十几年的实验室经验,工作兢兢业业的他总是说:“你们年轻人家庭负担重,有困难的班我来顶上,随叫随到!”因为孩子已经上大学,他全身心扑在工作上,除夕和年初一一直坚守在岗位上。

  1月26日0时40分,刚入睡的他在电话铃声中醒来,电话那头是科长急促的声音:“梅老师,一会有个样本要送过来,你准备下,等下和我一起进实验室。”

  他穿好衣服急急忙忙出门,冬天的雨夜,寂静,冷清,街头看不到一个人影,只有几束寒光照耀着街面,不禁让人打了阵寒颤。赶到单位,科长已经早早做好了实验器材和准备工作。

  样本一送到,他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

  接下来的日子,梅建华总是半夜才回家。丈母娘每次电话打来,他都没在家,老人心疼不已,叮嘱女儿一定要好好照顾好女婿。每晚,妻子都为他炖好红枣、西洋参,等他回家。

  陈沙彬是科室的老员工,经历过2003年非典疫情的她显得很沉着冷静。新冠肺炎疫情一开始,她就冲在了前面。

  “今年春节,我们原本打算回老家过年陪父母,疫情说来就来,而且十万火急。家人都很理解我。面对疫情,我们不上,谁上?”

  大年三十晚,她和家人回景宁老家过年,父母张罗了一桌子的菜。下午4时30分,年夜饭还没开始吃,她就接到了科室电话,立刻赶回了丽水。

  加班结束,已是次日凌晨,她这才想起自己没有吃晚饭。

  他们,在实验室里跨了年,一碗泡面,便是鼠年的“年夜饭”……

  “爸,对不起,我没能照顾好您”

  王晓光来自内蒙古,是市疾控中心2008年引进的研究生人才,妻子在市中心医院医疗总值班。岳父陈海泉是原中心医院副院长,曾是丽水市防治非典专家组组长,对于女婿抗击此次疫情非常支持。

  如今偏瘫的陈海泉,常年卧床,平时吃饭起身,都是王晓光使出浑身的力气才能将他扶起。

  这段时间以来,夫妻俩都很少回家,只能靠年逾八旬的岳母照顾。

  “我没能好好照顾他,岳父没办法起身,只好让他躺着喝流食……”王晓光心生愧疚。接到疫情紧急命令的那一刻起,他没有丝毫犹豫。义无反顾担起了国家视频会议业务学习和实验室病毒核酸检测的任务,默默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担当和使命。

  叶碧峰是莲都人,是我市第一例和第二例阳性患者检测者之一。“我们就是要跟时间赛跑,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检测出更多样本!”长期在实验室工作中戴口罩,她狭小的脸庞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她说:“这脸上的皮肤,需要一段时间修复了。”

  接受记者采访时,叶碧峰几度哽咽。她和爸爸同住一个城,虽然相隔不远,但她却没时间回去看望老人家。爸爸一个人住,她一直想给老人家送个口罩过去,爸爸知道她忙,告诉她:“我不出去,你忙你的,不用给我送口罩。”

  直到昨天,她才知道,爸爸出门买菜,为了不打扰她,只好把儿子用过的口罩洗净晒干后重复使用。别人都质疑他:“您女儿在实验室,怎么会缺口罩呢?”其实他们不知道,科室物资紧张,她从不曾私下拿过一个口罩,甚至连送个口罩的时间都没有。“对不起爸爸,疫情没有结束,女儿就得一直战斗。”

  又是一个不眠夜。

  此刻,天上虽无繁星点点,但再远的相隔,也阻挡不了他们的坚信。相信短暂别离,将迎来春暖花开的相聚。

2020-02-14 日夜坚守,连续12天吃住在单位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178148.html 1 3 致敬逆行“勇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