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丽水文史

迟来的爱

  我清晰地记得,1977年上半年临近毕业时,杭州籍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对我们讲,有可能在你们应届高中生中会选拔一些人参加今年的高考。这是我得到第一个关于高考的“小道消息”。但是,至今我也没明白,1977年邓小平召集的座谈会是在8月6日结束,恢复高考的信息最早可能在结束后才得以传出。那么6月底这个消息从何而来,莫非老师有先知先觉?斯人已逝,1984年以后,我再也不能向这位尊敬的老师求证了。

  各大媒体宣布恢复高考信息的准确时间是在1977年10月21日。我们是通过当时最为快捷的传播媒质——广播,最早听到这一消息的,紧接着才读到了报纸新闻。

  对于还停留在1971年开始实行“推荐上大学”思维的人们,特别是积压多年完全无望被推荐的知识青年,当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惊喜之情溢于言表!震惊的是,粉碎“四人帮”才刚一年,1976年推荐的工农兵大学生因为推迟入学不久,政策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喜悦的是,知识青年那颗渴望升学,但又沉寂无望的心田被1977年这个冬天的惊雷所激活,跳出农门、求学深造的激情开始燃烧。

  我和几个同学在邮局门口围着那份报道高考招生、捏在手里瑟瑟发抖的报纸情景,至今还是那样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虽然,这是一份迟到12年的爱,仍然给了压制11年的知识青年们及他们的家属带来曙光、带来希望。

  接着几天,村里年轻人相遇问的就是,要去报名吗?报中专还是大学?这成了街头巷尾、田头地脚的热门话题。沉寂11年的高考从此拉开帷幕。

  无奈的放弃

  尽管有了公平施展的舞台,但对于在文革时期学业无成而又多年远离书本、荒废殆尽的毕业生来说,他们明白,考试招生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会有白卷英雄张铁生那样的幸运。我所在院子有几个初中毕业已三四年的哥、姐们就说,自己读的书早就还给了老师!所以,真正到了报考的时候许多人还是心存恐惧、退缩不前。这份迟来的爱,太沉太沉,许多人抱不动,受不了,只有知难而退,选择了无奈的放弃。据资料显示,1977年缙云县符合报考条件的有9355人,截至11月初报名日止,实际报名人数为4895人,报名率为52.3%,还有4460人放弃报考。

  十二年考生同台比拼

  按照当时的报考条件,1977年考生跨度从1966年—1977年(包括在校高二年级学生,但只能报考大学)共12年初、高中学生。其中1967年至1969年三年全县停止了高中招生,实际是9届高中、12届初中毕业生同时报名参加高考(当时的“高考”是一个特有的名词,包括大学和中专)。

  12年学生同时报考大学、中专,形成了许多奇异有趣现象,如非亲身经历,确实匪夷所思。兄弟姐妹、老师学生、叔侄舅甥,不同辈分的考生在同一试场同台比拼,比比皆是。当年我就曾和两个初中老师在水南中学同一考场考试。

  同时,跨越12年的初、高中毕业生身份、职业不同,按照招生办法,1977年考生分成了7个类别。7个考生类别及其报名人数:66—67届100人、下乡青年149人、回乡青年3428人、在职职工132人、留城待业9人、应届毕业1034人、在校高二43人。7类考生的划分标准,如不是当事人,确实难以明白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奇特的条件

  针对不同年段毕业的考生,除了政治标准外,1977年有着特定的报考条件:高校,25周岁以下,未婚,高中和相应高中毕业;中专,23周岁以下,未婚,初中或高中毕业,其中高中毕业须劳动实践二年以上。66届、67届高职毕业生,年龄可以适当放宽,婚姻不限。

  对年龄、未婚的限制,似可理解,那么,对“劳动实践”的条件,如缺时代背景知识,就非三言两语所能表明。对于至今从校门到校门的学子们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当年的考生绝对没有想到年龄、婚否都可以放开,而现在的考生也绝对想不到当年的高考要有年龄、婚否的限制。至于对66—67届已近30岁的高中毕业生,放宽年龄,不限婚姻,也是时代和人性化的必然。

  初试引出的尴尬成绩

  1977年考生的报名时间是11月初通过广播向全县宣传。报名结束不到10天,在11月中旬即举行“文革”后第一次全县高校、中专初选的文化考试。全县在6所中学设试场,共计4746人参加,其中高校考生2652人,中专考生2094人,参考率为96.96%。考生科目是语文、数学两科,满分为200分。

  根据初试成绩,确定本县参加省高校统一考试各类考生上线成绩及其人数为:

  (1)劳动实践二年以上,年龄超过25周岁,71分或以上的104人;25周岁以下,63—70分的292人。

  (2)劳动实践未满二年,年龄在25周岁内,64分或以上的,170人。

  (3)应届生、在校生,75分或以上的,175人。

  以上三类合计741名考生,经过地区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批准,取得了省高校统一考试资格,占报名人数的27.94%。也就是说,1977年并不是所有报名考生都有资格直接进入全省统一的高考。

  (4)报考中专、技校文化考试,51分或以上的,(大洋区42分或以上的),1280名,占报名人数的61.12%。

  姑且不谈试卷的难易,但入围分数之低、人数之少,确实啼笑皆非,令人尴尬!提起高考,一般说法是,1977年用不了几分就可以考上!矮个子里挑高个是选拔考试的法则,相对高分就是赢家。在4000乃至9000多人群中脱颖而出,不同凡响!

  临阵磨枪

  既然报名参考,就要复习知识。复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0月底得到消息开始到县级初试。这个阶段不到半个月时间,学校没有组织复习,靠的是自学。我们农村考生靠工分吃饭,白天得参加生产劳动,就靠夜晚自学。1977年的冬天,正遇上本公社水库大修,电站停止发电,夜幕降临,带着白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疲惫,我和一个大我二届的学长,在煤油灯下,开始了挑灯夜战,一晚下来,鼻孔被熏得乌黑乌黑,彼此相视憨笑不已。

  期间,县广播站专题开设考前指导栏目,邀请钭洪培等老师通过广播进行考试讲座。这一完全开放的讲座,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影响力完全可以与三十多年后央视的“百家讲坛”相比拟。广播讲座是在中午11点多的时段,我们农村考生还在下地干活,一般赶不上,只有傍晚的讲座,我们几个人坐在门槛上,前面放条凳子,凳子上摆上笔记本,听到感觉重要的内容抓紧记下来,这就成为了老师辅导。

  这阶段的复习,我所在村里出现了许多“趣事”。大多考生选择了白天干活,晚上复习;也有不少考生停工自学,俨然成了家里的宝物供着,什么事都不惊动他了。其中有的考生父母准许,却被兄妹埋怨,冷嘲热讽不乏有之;有的考生是家人逼使他报名复习,本人却死活不干。我的隔壁邻居比我大一岁,1974年初中,符合中考条件,爷爷出钱,他勉强去报名了。看了一天书,第二天就扛起锄头回生产队干活,到了山上以后,爷爷就逼着他回家看书。

  第二阶段是经过初试选拔后到1977年12月15日省考止。这个阶段,被初选的考生已成了当地的明星,好像是一脚跨进了大学之门似的。

  我们感激母校为考生所想,初试入围名单公布后,这个阶段母校就召回我们这些入围考生回校,进行复习指导。当时的组织复习,学校不收费,老师不领补贴,实属难得。现在想来,由于来自不同届次毕业、所学课本不一、基础参差不齐的考生,也没有复习指导书之类,要在不到一个月时间,不用说是初高中,就是高中内容捋一遍也不及,确实为难了已经十几年没有应对高考的老师们。当然复习不过是蜻蜓点水而已。我记得因为我们77届的高中课本里没有完整的牛顿三大定律,物理老师把它抄在黑板上,不到15分钟时间就翻篇了。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时间虽短,但其学习知识宽度、深度、效率都是在校期间所不及,即使当年没有入围,也为以后迎考积累了基础。仅凭这个,我们对母校、对指导老师充满感激。

  脱颖而出的前300名

  1977年12月15、16日,全县2021名(大学741名,中专1280名)考生参加了省高校招生考试。直属、盘溪、大洋集中缙云中学(含水南学校高校理科),新建区集中新建中学,壶镇区集中壶镇中学,共设考场69个,其中高校26个(文科5个,理科21个),中专、技校43个。高校考试科目理科为语文、数学、政治、理化,文科为语文、数学、政治、史地,中专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政治。

  年底按分数确定上线体检考生,县广播站公布名单。各公社张榜公布并通知考生本人。缙云县恢复高考的第一届上线体检考生,高校106人,参试考生上线率为14.30%,录取60人(本科42人,专科18人),录取率56.6%。中专、技校673人,参试考生上线率为52.58%,录取233人,率取率为34.62%。也就是还有高校考生46名、中专440人,经过了填志愿、体检、政审的折腾,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60名高校、233名中专(大多高中毕业生)录取生,处全县前300名位次。摆在今天的高校录取名单完全可进入985高校,况且他们是12年学子同台比拼脱颖而出,其难度、其位次高于如今一年考生可想而知。由此点赞他们是锥处囊中、脱颖而出的高考天才实不为过!

  他们经过县、省两次过关斩将,是缙云县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佼佼者和开拓人,为学弟学妹奋战高考树立了榜样。当年高考结束,谈到读书,这些中榜考生就成了附近读书人的标杆,他们更为缙云教育的“梅干菜”精神及其恒久弥新的高考文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977年,缙云县高考录取率如果按高考报名2652人计算为2.26%,如果按复试选拔人数741人参试计算为8.09%。全国统计宣布的数据是,1977年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录取27.5万人,录取率为4.82%。2.26%应该是与全国同口径数据,也就是1977年缙云县的高考录取率不及全国的二分之一。至此可知,缙云县的高考万人比能够提高到当前水平,是四十多年来全县师生孜孜不倦、卧薪尝胆的心血结晶。

  不堪回首的政审

  1977年高考的政治审查,由于文革刚过,唯成分论、派性余毒,沿用了文革套路,凡考生上辈或者亲戚与地富反坏右、与“四人帮”有牵连的,政审一律不合格,不予投档。其中缙云县就有17名考生因政审被取消投档。这17名考生,以后的高考命运怎样续写,我没有探究,但这一年的遭遇已经让他们不堪回首了。我所知道的,就有一位同学即使考了高分,因父亲是“揭批查”对象牵连到她,被取消了当年录取资格,直到1978年再考,才予录取。

  政审不仅仅是政治表现的审查,而且其他的表现都可以装进政治这个框子,有两考生的事例,可让后人大跌眼镜。

  一上线男生,参加了体检。看着自己所填报志愿学校的其他考生都接到了录取通知书,自己还没有接到,就跑到县招办去查问。结果知晓,原来村里签署了“曾经盗树,破坏集体山林”的鉴定意见,而不予投档。其实,在那年月到“禁山”砍点烧饭柴木,是许多村民都有的事,尽管也不是所有的村会给考生签署这样的鉴定意见,但所在村干部 “政治”领先,使该考生不幸中矢落马。回村以后,考生为避免此遭遇,对村干部敢怒不敢言,还要强装示好。1978年该考生再次入围体检,但这年招生政审开始摒弃极左思想,此类动辄“上纲上线”的鉴定已被剔除,砍伐木柴根本不上纲线了。

  更为轰动的是,一女考生,1975年高中毕业后,1976年与本村一青年定亲。1977年,接到体检通知以后,她把聘礼退回对象。男青年百般挽回无效,一气之下,就举报了女“陈世美”,8分邮票阻止了对象投档,这事当年在我们公社各村传得纷纷扬扬。定亲、送还聘礼,当时确有其事。至于女考生未予录取,是因为考试成绩不上档(当年中专录取率只有34.62%),还是有没有真举报、或者举报见效所致,至今还是一个谜。这女生就没有前面那个男生幸运,后来她还参加了两年中考,但再也没有入围。

  体检也是硬伤

  1978年1月18日,腊八刚过,恰逢三九严寒,室外北风呼啸,779名上线考生在五云小学附设幼儿园接受体检。外科体检时,考生必须入室只穿内衣内裤,但升学之喜胜于严寒,室内几只烧红的白炭火盆足以让考生温暖如春,精神抖擞。

  遗憾的是,上线考生体检不合格的,高校有9人,2人需复检;中专有67人,21人需复检。个别高分考生就是因为体检被取消录取资格。

  与往后相比更为残酷的是,患有阳性、残疾,肝肿大几公分,所有学校都不予录取。我就知道,有一名考生是一只脚矮了一点、一名考生是心脏早搏,被取消录取。

  过渡型的两年

  1977年和1978年的录取考生同在1978年入学,区别在于一届上半年入学,一届在下半年。

  1978年高考招生,已开始转入正常化轨道,并与1977年有了明显变化。考试时间在7月初,并从此沿用多年;对66、67届高职毕业生年龄明确限制在30周岁以内;中专分为高中中专和初中中专两类,共同使用一份试卷,100分值,报考高中中专的加试附加题,分值25分;1977年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中专(取消了劳动实践两年条件);技校招生开始出现。

  除了个别应届生中学习尖子外,1978年的高校、中专录取考试,大多是上年高考复试、初试入围未予录取的历届考生,他们在这一年的高考中实现了升学梦想。这一年,全县共计录取516人,其中高校150人,中专349人(高中中专192人,初中中专157人)。

  1979年是缙云高考录取的一个高峰。这一年,全县共计录取634人,其中高校174人,中专368人(高中中专260人,初中中专108人)。尽管高校和中专的数字每年都在变化,但634这个总数字,缙云直到13年后的1993年才予突破。

  1979年录取考生仍然是历届毕业生占多数,应届生还没有优势。经过一年复习的1978年毕业高中生以黑马之势处于绝对优势地位。1979年应届生占比极低。因为78届高中生具有77下半年到79上半年整两年接受了目标明确教育教学秩序正常的升学教育,其中一年是经过了较为系统的应考复习,基础较为扎实。

  除了66、67届高中考生具有扎实功底外,与各地总结出的相似之处是,缙云1977、1978两届高考录取的考生,大多也是家学渊源较深、天赋较为聪颖的考生。

  12年(1967—1969全县停止了高中招生,66年高中新生基本未入学)初高中毕业生,除了66、67届参考考生上榜、录取率较高外,1977、1978两年高考,就是1975年夏季毕业的一届高中生。这届学生班级的50%以上中榜,像75届火炬高中一个班级,1977年就有3人被大学录取,其中2人进入了现在的重点大学,加上中专录取人数,全班三分之一以上升学。因为75届高中毕业生是“文革”期间唯一一届经过考试选拔录取入学。他们既经历了初中的强化学习,具有相对扎实的基础;又在73年上高中后,在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前近一年时间,接受了较为正常的高中教育。

  至于1970年到1977年各届高中毕业生,在1977、1978两年的高考中,一个班级能有三五人中榜,是凤毛麟角,有一二人升学就是十分可喜,全班“剃光头”也不为怪。

  后记

  到了1979年,前面积累下来的考生,经过两年高考恢复期的比拼和筛选,能升学已经升学,留下的90%历届毕业生因年龄、知识基础等原因,开始退出高考舞台,告别了高考。从这以后进入了应届毕业生占90%以上参考比例的正常时期。当然也有少数历届考生矢志不渝,继续求索在复读之路上,参加艰难的高考。

  我所读的两个班级高中有一男生,就从1977年第一次参加高考一直坚持到1986年。前几年留在某高中复习班,到1984年开始边代课边复习,1985年娶妻,仍参加了当年高考。十年漫漫高考路,屡败屡考。1983年上半年,在我所在任教学校和他相遇,我完全惊讶于他对中学历史不仅是课本的滚瓜烂熟,而且连课本注解也能背诵。1986年,当他参加了人生最后一次高考的下半年发现由于多年饮食不佳、营养不良,劳累过度,已身患重症。这年11月的一个夜晚,当他儿子出生两小时后,他也就溘然长逝,实在令人感叹。

  当然,苍天不负有心人,也有多年复读的考生迎来人生的高考金榜题名。有一考生,1978年从公社五七高中毕业,接着转战本县三所高中复读,期间有的同学从大学毕业回到母校,成了他的老师,给他上课。1984年,他终于高考上榜,跨进丽水师专大门。

  40多年了,高考在许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那些参加过高考的人来说,更是其人生中难以忘怀的特殊经历。高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成为许多人生命中始料不及的一个根本性转折点。

  作者简介:钭秀千,缙云县财政局原副局长

2019-06-17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113089.html 1 3 迟来的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