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城事社区

  □ 记者 廖王晶 陈雅雯

  公寓式住房鳞次栉比,灰色外墙焕然一新,喷泉凉亭、休闲广场、养老中心一应俱全……走进云和县白龙山街道大坪社区,让人仿佛置身一座精美“小城”。这些年,来自云和县崇头镇、雾溪畲族自治乡等地的4900多位异地搬迁农民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了“新居民”。

  大坪社区是云和最大的下山转移安置小区,聚集了汉族、畲族、水族等8个民族居民,是云和县下乡转移群众集聚最多、规模最大、情况最杂的社区。“农民”变“市民”,虽只有一字之变,其背后却考量着云和县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不久前,家住大坪社区云甬小区的宋有金,步行三分钟来到小区“街乡共治”服务中心,办好了养老待遇资格认证。他评价说,这个中心给自己节约了不少精力和资金。

  宋有金户籍在雾溪畲族乡。2018年,受益于“大搬快聚”政策,一家人搬迁到了离县城十分钟车程的云甬小区。

  因为户籍与居住地“脱钩”,包括他在内的不少移民,在办理生活困难补助、生育登记等诸多事项时,少不了“两头跑”,“以前去村里、乡里办,搬出来之后再回去办,费时费力费钱。”他的感受在移民中颇具代表性。

  2019年,白龙山街道联合雾溪乡、崇头镇等,探索推行街乡组织联建、党建活动联办、治理要事联商、党员队伍联管等多形式的“街乡共治”基层治理模式,建立“由流入地街道牵头,流出去乡镇参与”的共治共管机制,厘清“属地”与“属人”工作责任,流出乡镇、村“引进城再送一程”,流入街道、小区“接进来更管起来”,让“互相推”变成了“大家管”。

  该制度的核心正是“街乡共治”服务中心这一实体机构,流出乡镇村定期派出人员驻守,收集原所属人员的办事信息限时代办。“宋有金”们的烦心事、疑难事,办成了顺心事、简单事,大家对社区的认同度水涨船高。

  让移民稳得住,关键在于让他们富得起。“街乡共治”机制的一项重要职能即就业服务,不仅为移民提供一手的就业信息和资源,也安排符合移民实际的技能培训,农村电商、来料加工、盆景种植就被移民们称为增收致富“新三宝”。

  “以前在山里头,靠种地养猪补贴家用,不仅辛苦,收入还少。现在住进了新房子,有了新工作,教育、医疗也得到保障,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来自雾溪乡水竹垟村的柳李红是首批搬到大坪社区的住户。前两年,她办起了“左邻右舍”来料加工点,年收入10余万元,带动了20余位从山里搬来的老人在家门口就业。

  2021年,云和县下山安置进城农民人均年收入达6万余元,是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45倍。

  “我们不仅设置了街乡共议堂,邀请下山转移居民共商社区事务,不定期举办趣味运动会、邻里节等活动,增进邻里团结和睦。同时,还成立了大坪民族同心共建会、盆景产业协会、志愿服务队等组织,不断增强居民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坪社区党委书记刘燕介绍。

  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画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同心圆”。近日,云和县“街乡共治”模式再获殊荣,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文推介全国第四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云和县“街乡共治”模式成功上榜,系全市唯一。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2-12-22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342416.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