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曾说:“唐朝以前的诗歌是长出来的,唐朝的诗歌是嚷出来的,宋朝的诗歌是想出来的,宋朝以后的诗歌是仿出来的。”我想借用启功先生的话,文章是从生活中“长”出来的。写文章最理想的境界便是“长”,自然而然地“长”,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装腔作势,没有弄虚作假。我以往写的很多文章是来源于生活,从心灵暖处流泻而来带着温度的。
1993年3月11日,一个令人撕心裂肺痛断肝肠永生难忘的日子,我失去了今生的最爱——母亲。第一次失去至亲的感觉让我彻头彻尾地体验了什么是悲痛,什么是无助,什么又是无奈,梦里千百次的呼唤只有以泪洗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沉浸在痛苦之中无以自拔,泪眼盈盈中写下纪念母亲的文章,比如《三月的谎言》《母亲节遐思》《思念》《清明祭》《孝心不能等待》《像你那样平凡而有尊严的活着》等等。
生死两茫茫,相望泪已干。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二十多年来,人生四件大事——生老病死,或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感谢生活赋予的或幸福或不幸的种种不同情感体验。应该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生活让我悟出了许多深埋心底并指引行动的至情至理;是生活的每一个挫折让我变得坚强走向成熟并学会了关心尊重他人;是生活的每一个经验赐予我一笔笔无形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自诩是生活最真诚最忠实的朋友,今生无以回报也当充实地走过每一天,无愧于时代赋予的崭新的每一天,“我清楚,要做永远的回报,就是从不欺骗生活,用一只手索取,用另一只手奉献。”
语文学科的考试,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和素养要求高,强调反套路、反机械、反模板化答题,要求学生具备由“解答试题”转向“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即在真实的情境下去考查学生真实语文能力。结合单元写作任务,我在班上开展“写生活、书真情”系列写作活动。我想,作文教学的定位应该是帮助学生奠定“为生活而写”“为人生而写”的正确坐标。如果能够使学生愿意用笔忠实地记录属于自己的真实生活、真切体验,那么,这个生命一定会因为多了一些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而更加充实自信,更加丰富多彩。诚如教育部2022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前不久,我收到班上学生的一篇习作——
与您相识的那一天,空气中散发着热情温暖的味道。您走进教室,不紧不慢,轻巧地把一个水杯往桌子上一放,就是您时常带在身边的那个标志性的粉红色水杯。
与您初见,让我觉得我们像是久别重逢。不因别的,只因您的雅,您的正,您的随和以及您独有的魅力。慢慢的,了解了您,我发现您又何尝不是一位“雅趣”之人。
起初的几堂语文课,您并不是急于上新课,而是跟我们分享美文美诗,开始上您的起始课。还记得您讲《从前慢》:“从前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样的慢生活听上去多么的令人向往啊!更别说是发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了。那堂课,您讲得很动情,我听得很认真。讲到最后,您突然露出了笑容,是那种无法用言词来形容的笑容。如果要表达出来,那就是,笑容中蕴藏着无限的美好。那种甜美,每一次都能吸引住我的目光,扣住我的心弦。
我喜欢您的课堂,讲课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好像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篇章,都能让您联想到生活,让人心生感慨:生活多么美好啊!有时候,您讲着讲着就笑了,每次看着您,看着您的微笑,听着您的课堂讲解,我打心底觉得,大舟老师,您真美!
读完,不禁莞尔。我被学生的用心用情深深感动了!叶圣陶曾教导我们:“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对于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话与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的话,写几分的文。”多么朴实真挚的告诫!道出了写作的真谛,闪耀着叶老作文教学思想的光辉。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呼唤作文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呼唤作文的过程能够成为人际交往和生命感受真实记录的过程。唯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到习作是自我表情达意的需要,是自我和谐发展的需要。如果教师把记录真实的“世间万相”和抒写真情实感作为习作教学的追求目标,学生就会少许多拘束,少许多畏惧,流露的情感会更真实,语言会更有灵性,更有感人的力量。
(市区 周新红 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