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俞文斌 通讯员 朱栩栩
李芳芳是浙江万成食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她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山城庆元,从事农特产品加工销售,不仅协助父亲建立标准化香菇生产线,将庆元香菇卖向高端商超,还带领团队攻克锥栗加工保存技术,使庆元锥栗年产值从2000万元提升到6000万元。
李芳芳说:“我想像父亲一样把家乡特产推广到全国各地,帮助庆元农户增收。”
不愿留在大城市
回到家乡干车间小工
日前,记者在位于庆元工业园区的浙江万成食品有限公司见到李芳芳时,她身穿笔挺的西装,正干练大方地向客户介绍公司的锥栗。
李芳芳的父亲李成武是庆元有名的菌行业产销大户。他1990年开始从事食用菌行业,白手起家,创办了浙江万成食业有限公司。事业有起色后,李成武又牵头成立“庆元县天堂山锥栗专业合作社”,将公司资源共享给农户,帮助农户增收。
李芳芳从小看着父亲和农户打交道,在父亲的熏陶下,对庆元农特产品有着特殊的感情。“庆元是‘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人工香菇栽培发源地,庆元香菇、锥栗品质都非常好。”李芳芳说,她从事庆元农特产品加工行业,就是受到父亲的影响。
深知创业艰辛,李成武不舍得女儿再走自己的路,他原本想让女儿学习金融、法律等热门专业,长大了留在大城市。但是,填报大学志愿时,李芳芳还是选择了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相关专业。李芳芳对父亲说:“我想和你一起把庆元的农特产品做强,卖出更好的价格。”
2010年大学毕业后,李芳芳兑现了承诺,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庆元和父亲一起从事香菇加工。
那时候,李成武的公司还是以简单的作坊式加工为主,工作环境简陋。李芳芳成了父亲生产车间里的一名普通小工。
建设标准化生产线
让自家的香菇走进商超
“从底层做起,基础才扎实。”李成武要求李芳芳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下菇棚、进车间甚至搬运货物等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李芳芳白天工作晚上总结学习,仅用半个多月时间,就熟悉了香菇生产、经营的各个流程。
在工作过程中,李芳芳发现作坊式加工方式存在的问题——经营粗放、工序简单,加工出来的香菇品质不稳定,只能在农贸市场上低价销售,产品附加值低。利用大学学到的知识,她大胆地向父亲提出建设标准化生产工厂的建议。
李芳芳的一番讲述,很快让李成武看到了女儿的成长,也看到公司变革的希望,下定决心谋划建设新工厂。
父女齐心,其利断金。父女两人说干就干,制定实施方案、请教专家、优化方案……两人日夜加班,一份现代化、标准化的香菇工厂建设的规划很快出炉。2012年7月,浙江万成食业有限公司新大楼正式落成,一条条高效、有序的香菇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
“标准化流水线加工的香菇不仅包装更加精美,而且品质也更加稳定有保障。”李芳芳告诉记者,新产品推出后,让公司原来仅能在农贸市场上低价销售的庆元香菇,成批量走入高端商场超市,卖出了更好的价格。
攻克难关
“土疙瘩”成为致富“黄金果”
相比香菇,李芳芳更关注的是“锥栗”。
“庆元锥栗主要生长在东部高海拔的村庄,是村中留守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李芳芳介绍,锥栗不仅味道和品质都比普通板栗更胜一筹,而且营养也非常丰富。
然而,锥栗保存难一直制约着庆元锥栗产业发展。因为不容易保存,销售时间短,每到成熟季节,庆元锥栗就会扎堆上市,销售价格十分低廉。最便宜的时候,锥栗采收去掉果皮后只能卖到两元钱一斤,和土豆一个价格。
“种锥栗还不如种土豆,土豆还能保存更长时间。”一时间锥栗成了村民眼中的“土疙瘩”,很多农户甚至把锥栗树砍了当柴火。几年时间,庆元锥栗种植面积从最多时候的6万亩,减少到4万亩,到了2010年,仅剩下2万多亩。
了解到锥栗产业发展的问题后,李芳芳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研究锥栗保鲜仓储技术、深加工技术。经过5年不断攻克各项难题,项目成功突破了锥栗保鲜技术和脱壳去衣的技术,使锥栗在一年内能保持90%以上的鲜果率。
如今,在李芳芳的工厂里,一颗颗从农户家收购的庆元锥栗经过脱壳加工包装后,实现了开袋即食,全年销售。
栗价稳定,也保障了栗农的增收。原本2元一斤的“土疙瘩”摇身一变,成了十几元一斤的“黄金果”。新技术一下激活了庆元锥栗产业,种植面积逐年恢复。农户的受益也更加可观,有许多留守老人一年单靠锥栗就增收十多万元。
李芳芳还和团队一起探索锥栗高产栽培技术,深入林间山头对栗农进行指导,改善栗园不规范、种植密度不合理、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带动栗农种植积极性。
“能为家乡农特产业的发展作贡献,带领村民增收,我感觉很幸福。”李芳芳说,如今丽水正大力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给青年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她会用实际行动,作出更好成绩,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