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市直)
近期,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该剧根据“时代楷模”黄文秀脱贫攻坚事迹改编创作,人物贴近原型,剧情触动人心。
作为一部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大山的女儿》以平实视角拉近“时代楷模”黄文秀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该剧在开篇用倒叙手法,讲述黄文秀生命最后时刻的故事。2019年6月16日深夜,电闪雷鸣裹挟着南天的暴雨滚滚而来,一心牵挂着灾情的黄文秀,在回百坭村的途中遭遇山洪,青春永远定格在了30岁,生命的最后一幅画面镌刻在了扶贫路上。
有人这样说,她从光里走来,却永远留在了山里,带来了希望,却再没有走出这座大山,明明她身体健健康康的,却走在了患有癌症的父亲前面。
“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黄文秀入党申请书中的这段话,在荧屏上成为最生动的诠释。
来自广西偏远、贫困的小山村,黄文秀清楚知道,若想要改变现状,唯有自强不息。就这样她毅然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把扶贫路当作“心中的长征”。她所有的奋斗,都是为家乡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当她了解到部分村干部给贫困户建档立卡后只是定期核查按手印,黄文秀开始用脚步丈量民情,手绘“贫困户分布图”,通过电商直播和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拓宽增收渠道。该剧用现实主义笔触描摹黄文秀的质朴本色,既有她遭遇困境时黯然落泪的场景,也有驻村扶贫时“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坚韧。在黄文秀的努力下,百坭村数十家贫困户脱贫,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倍增。黄文秀因公殉职后,韩立明继任百坭村第一书记,最终完成黄文秀的遗愿,让百坭村脱贫。
为塑造鲜活而感人的“时代楷模”形象,《大山的女儿》采用生活化表现手法,深情细腻地讲述黄文秀的扶贫故事,在人物心理描绘、故事场景设置、配角人物塑造上都力求回归本真。该剧的故事场景拍摄立足实景,秀美的广西百坭村风貌、悦耳的壮族山歌、亲切的广西方言、端庄得体的壮族服饰等在剧中得以原汁原味地保留。同时,该剧还塑造了村支书农战山、党小组长兰双应、乡村致富带头人班华元、驻村干部杨业博等多元化配角人物形象。
曾经有人写过一首诗:“不要忘山乡水村的那些母亲,不要忘一同睡过破炕席的兄弟,也不要忘缝缝补补的姐妹情谊,他们的烦恼和困难要多多深思。这是我们的本色也是我们的来历,把它像石碑一样刻在心里!”今天读来,更加饱满有力。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所呈现的正是新时代奋斗者的身影,一个个身影连缀起来,构成最美的画面:他们义无反顾地握起父老乡亲的手,相互搀扶着走在这人间正道上;他们带着泥土和汗水,将一份至诚至敬的担当写在了中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