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旺峰(市直)
金小林与我交往有20多年,是一个内心很坚守也很细腻的人,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只要是他认定的事,结果就是卓越的、也是完美的。
作为一名上世纪末的师范毕业生,当年凭借着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毅然决然地到《丽水青年报》当了一名临时的“新闻民工”,20多年来一步一个脚印,收获了满满的荣誉:邵飘萍新闻奖得主;连续11年荣获浙江新闻奖,其中有5次获一等奖;散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顶级媒体发表,并作为现代文阅读题入选全国各地中学语文试卷……
前几天他送了我一本新闻理论文集——《驾驭细节——新闻内容如何把关?》。全书由30篇文章组成,是他这些年来对新闻工作的体会和心得。初时,我也很没在意地翻了两篇,纯粹是出于对职业的怀旧和对曾经同行的关注,结果却停不下来,当天下午去杭州出差,我将这本书带上了。读罢之后,令我对金小林作为一个新闻人的匠心和情怀肃然起敬。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从事文字工作,从来都是严谨的,特别是新闻,不仅要讲究内容真实,还要考虑社会反响。所以,金小林在《谨防新闻“负读”现象》中讲“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人读同样的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有发生,好心办了坏事等等,但于新闻而言,其后果往往是严重的,所以他一再告诫同行,“在编审新闻稿件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谨慎防止稿件刊发后有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
新闻是什么?传统的新闻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进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历来讲求时效性、真实性和传播性,但新闻更大的功用在于传播思想、教育启萌和引导价值取向。在书中,金小林非常重视对新闻价值的探索和追求,如《一篇消息的写作》中提及一条新闻线索:松阳县有一村庄,每年春天都有一对猫头鹰到农家育雏,前后持续了30年。初看似普通的社会新闻,但作者经过仔细分析,认为其背后蕴含了丰富的信息:一是与丽水作为“绿水青水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高度吻合;二是体现了丽水人民生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自觉性;三是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主题。作者对该新闻进行详细采访,将一个普通新闻做成了年度大稿,并引起了多家国家级和省级新闻媒体的关注,并纷纷进行报道和转发。一则新闻,传播了丽水的好生态和好民风,同时还倡导了生态文明理念,更引发了社会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
30篇文章,30个心得,这是一个新闻人对于其所从事的新闻事业的孜孜追求和感悟,也是对后来者的谆谆教导。虽然离开新闻工作已经多年,但在阅读的时候,依然不时引发我的共鸣,触动我的感慨,《不可盲目相信“权威”》《新闻采编要“以人为本”》等篇目,让我对新闻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整个书稿言简意赅、生动自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教授、博导金兼斌称他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问题导向的,开门见山,立论明确,论据和例子鲜活而接地气,可读性和学理性俱佳。”
希望能有更多的新闻人,读读此书,从中有所得、有所获,我想这也正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