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烨恒
本报讯 “我建议,政府部门根据侨二代、三代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求组织开办此类的培训班,使我们能尽快适应环境,吸引更多人回乡投资创业,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8月26日下午,在市政协围绕“在新冠肺炎世纪疫情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为侨政务服务能力”主题开展的“请你来协商”活动中,意大利侨二代贾晓月提出了“做好培根工程吸引更多侨二代、三代回乡创业”的建议,得到现场委员们的肯定。
据介绍,随着疫情背景下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重塑,华侨要素回流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为了顺应形势、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升为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侨胞积极投身“两个先行”,建设新丽水,市政协于4月份成立了课题组,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组织开展了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梳理出问题建议。
作为一名意大利侨二代,贾晓月有着多年回国创业的经验。2014年,她落户青田侨乡进口商品城,正式开始回国创业路,先后经营“乔贝拉意大利首饰店”以及“乔叶里美食美学空间”,受到广大华侨、市民及游客的喜爱,还承担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部分接待工作。
“经历了反复无常的疫情,想象不到的坎坷磨难,我的亲身体会是政府帮助我们创业是用心的,效率是很高的。”贾晓月结合自身经历,就如何让更多优秀的年轻一代回国创业,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搭建创业平台、加大培训服务力度三点建议。
会上,省市政协委员、课题组成员以及侨界代表人士结合调研中发现的短板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我市现有42万名华侨居住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对线上远程办事需求强烈。”市政协委员叶芬建议,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全面梳理华侨办事高频事项,升级打造为侨服务远程办事系统,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走向海外。
“我是来自法国的华侨,通过调研和平时的工作体会,我发现华侨回归在项目投资方面依然存在‘不敢投、不会投、不愿投’现象。”省政协委员卓旭光建议,随着华侨回乡投资热情逐步升温,我市应深入研究侨情,为华侨开展保姆式服务;量身定制项目,形成侨乡氛围;谋深做细项目,实现华侨“拎包入住”。
“华侨‘双创’中心有效运行需机构常设。”“让华侨在跨境远程服务中更有获得感。”市侨联副主席王俊、市政协港澳台侨代表人士邹勇分别提出了不同主题的建议,西班牙青田同乡会名誉会长倪烨敏、西班牙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徐松华通过现场越洋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了“云上”协商。
当天活动中,市委统战部、市委编办、市大数据局、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司法局、市行政服务中心、市侨联、市“双招双引”办等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浙里为侨服务‘全球通’重点应用场景已于7月底在浙里办上线并开展试运行,计划在年底前完成项目验收并正式上线。”“针对相关建议,结合市‘双招双引’工作实际,我们研究提出了‘搭建平台、吸引回归’若干举措。”“措施施行后,预计全市9家公证机构,将减免公证收费160万元以上。”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升级打造数字化为侨服务平台、降低远程视频公证收费标准等问题一一作出了回应。
为侨服务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了解到,市政协将持续跟踪协商成果转化,进一步助推为侨服务效能迭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