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副刊瓯江派

老支书

  李人海(景宁)

  英水镇箬山村老支书刘长根无疾而终,享年90整。他当了整整30年村支部书记,75岁那年苦口婆心总算交了班。

  老支书在村里威望很高,无论是新支书、村委主任还是普通村民,凡遇村里家里大事都找他商量。老支书有求必应,帮忙出主意、提建议,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耐烦或者居高临下的样子。

  出殡那天,在外经商、务工的村民纷纷回到村里。老支书生前对家人有交待,丧事一切从简,更不要通知外地村民。结果,有村人在微信群里一吆喝,外地的人再忙再远也都起码一户一代表赶回来。

  在每一位村民心里,老支书就像一面旗帜,一座丰碑。

  说实话,外出经商、务工的不少村民曾经对老支书是有过怨言的,甚至有人埋怨老支书心真狠。老支书总是说,冬天过去,就是春天。

  事情还得从上世纪90年代初说起,当时村上除了零星考上大学或者中专在外面上班外,绝大多数年轻人蛰在村里上山下地。村上耕地少,一年到头,家家户户勉强混个肚子饱。更可悲的是,全村几十个年轻人有一半以上到了结婚年龄还是光棍一条。

  箬山村躲在大山里,离所在乡镇有20多里山路,未通公路,可谓是穷乡僻壤。

  一天,老支书把几位村干部叫到简陋的村委办公室,开门见山说,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们老了没话说,可是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从明天开始,我们几个分工去家家户户做工作,除了在校读书的孩子外,凡年龄在55岁以下的男人,全部出村打工,有亲的靠亲,有友的靠友,就是到县城里踩黄包车,也一个不落地出去。

  老支书解放初就入了党,二十几岁就当了村支书,为人正直,办事雷厉风行,他说的话,很少有人敢顶嘴,且不是他人凶,而是他在把握许多大事上有理有据有板有眼。

  老支书的决定,一时间村人议论纷纷,有胆子大的或者有门路的真的就一个接着一个离村了。过了一段时间,有好多混不下去的就跑回村。老支书上门厉声呵斥,你他娘的就是讨饭也不能回来。

  老支书一拉下脸,人人都怕。当年农业学大寨搞集体生产的时候,老支书带领村民开荒造田。一次不小心,老支书滚下山去划破了脸,留下了两道疤痕,一拉脸可谓不怒自威。

  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外出的村民或者开店,或者务工,不少人当起了小老板,甚至有两位在十年以后做起了大生意,拥有了上千万资产,于是把原来干得不怎么好的村民全部招聘雇用。

  后来,村里通了康庄公路,不少人盖起了许多水泥房,破旧的老木屋也修葺一新。

  留在村里的老农,守着一亩三分地精耕细作。农忙季节,有劳力不足的家庭,老支书自己或者发动留守的党员上门帮忙。

  老支书离任后,依旧关心村里公益事业,首先叫两个儿子两个孙子捐助10万块钱修缮了集体老仓库,办起了文化礼堂。

  榜样的力量无穷。村里那两位大老板每年固定捐钱办起了敬老院,凡是70岁以上孤寡老人提供免费用餐。甚至有人承包了集体山地开设了水果基地,还有人开了农家乐、民宿。

  村上有人总结了老支书人生三大贡献:赶出去、稳下来、请回来。

  老支书走了,送殡队伍足足有300多号人,人们静静地走着,没有哭声,没有鞭炮锣鼓声,更没有花圈,每人手上只拿了一朵小白纸花。

  按照农村习俗,死人要举办丧宴,可是老支书有遗嘱明示禁止,村人不敢不听。有村人出了个主意,家家户户自制菜肴,自备桌筷,然后集中在村委门前空坪上,举杯为老支书送行。

  村上一位大学生撰写《墓志铭》,村民把它刻在一块长条石板上,然后竖立在老支书的墓碑前。全文如下:

  刘长根,箬山人。 幼丧父,少失母。百家养,长成人。记初心,挑重担。当支书,整卅年。爱集体,多造田。改革初,谋出路。为村民,费苦心。村振兴,亲力为。作贡献,人爱戴。享长寿,年九十。树楷模,永怀念。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2-08-24 2 2 处州晚报 content_326459.html 1 3 老支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