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基本素质启蒙,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育一代“健康、会玩、文明、有爱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幼儿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个引路人呢?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五个词的意义。
“健康”:指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会玩”:指幼儿玩中学的能力;“文明”:指幼儿具有初步的文明礼貌行为;“有爱心”是指幼儿初步具有关心爱护他人和事物的完整人格。
在理解这五个词的基础上,笔者从日常教学的《爱 生命 游戏》中进行了有效探索。
《爱 生命 游戏》园本课程实施的内容
1.基础性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和相应的学习经验选择、蕴涵或组织在幼儿各种活动中的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行为方式。
基础性课程包括:生活+运动+学习
2.特色课程:
《游戏课程》:自主游戏+游戏故事+游戏分享+生成教学
自主游戏:让幼儿真正自主、自由、自发的游戏,进行童年自然的活动,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规律。
游戏故事:在“游戏”中,幼儿表达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认识。通过画、写、说,从不同的表现视角,独特的表征符号自主回顾、整理、反思自己的游戏过程。
游戏分享:让幼儿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游戏过程、倾听他人的游戏经历、反思自己和他人游戏经验的过程,以达到串联游戏计划、游戏故事和游戏内容与体验。
生成教学:生成教学建立在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基础上,从幼儿游戏中的想法、需求和经验出发构建教学活动。
《爱 生命 游戏》园本课程实施策略
如何在《爱 生命 游戏》的园本课程中,让幼儿与周围环境积极互动、相互作用,获得直接的、整体的体验。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的。
1.建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程体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确立科学合理的,以幼儿身体健康、行为习惯、经验智慧、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为价值取向的培养目标,使每一位幼儿获得全面发展。
2.课程设置在实施中有较大弹性。各班教师综合本班幼儿实际及教师风格编制出具有可行性的实施计划,创造性地实施新教材。
3.创设适宜情境,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支持幼儿主动探索。把主题学习活动情境化,创设与幼儿生活相适宜的环境,使幼儿从自己生活出发,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与环境中的人和物互动,运用各个感官去感觉、体验、探索,积累经验,获得发展。
4.在课程实施中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实施课程计划时,应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尊重幼儿的主动活动,支持幼儿的发展。
5.确立以整合为特点的课程构想。从启蒙幼儿的基本素质出发,考虑每一个教育活动的定位与发展,增强课程内容与显示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各种教育资源,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
6.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情境,注重多元互动,倡导幼儿合作学习。创设激发幼儿情感,赋予教育意蕴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在交往中体验、学习。
7.融入野外自然情境,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关注幼儿的主动体验,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
《爱 生命 游戏》园本课程实施的反思
1.课程知识需要系统化
如何用生态的、联系的眼光看待不同生命之间的关系,看待自然与社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生命教育渗透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中,让五大领域之间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让幼儿更容易接受与理解。
2.教师能力需要专业化
幼儿的生命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的内化,以及影响生命的过程。所以,园长和老师必须具有生命教育素养与能力和良好的生命状态与品质。
园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关于《爱 生命 游戏》园本课程的实施,我们的研究和实践尚有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使我们的园本课程建构在发展中日趋完善和丰满。